我的奶奶叫孙树英,她一生忠于党。是我最尊敬的长辈,是我的榜样也是我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她经历了抗日战争、建国初期百废俱兴,参与新中国的全面经济建设,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水电事业建设中直至退休。 奶奶给我的印象永远是那么慈祥,总是喜欢拉着我的手,摸着我的头,关心着我工作的情况。我总是另一只手托着下巴,聚精会神的听她讲述那过去的事情。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三门峡看望推土机连职工
推土机车队的“铁姑娘” 新中国之初,开国领袖毛泽东站在古老的黄河边发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自此,我们党领导的水电发展大业,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1957年,三门峡水电站开工,官厅水库技校本着为新中国培养技术工人的宗旨,推荐培养一批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女推土机手。奶奶当时年仅十七岁,很幸运的成为其中一员。小小年纪就要开TV160压马力的大型推土机,手拉杆拉力16公斤,常常上了白班又上夜班,一天都有干不完的活,一天都是用不完的劲儿,作为推土机手的她工作任务常常是在下临江河的悬崖陡壁上开出平地来。 胆大心细的她,带着推土机连的战友们一次次出色的完成任务。工地的活她样样都愿搭把手,别看是个小姑娘,照样抡大锤砸冻土、开挖下水道、清淤堵围堰、背砖瓦当泥瓦匠。不久她还当了推土机二班班长,这个班是三门峡顶顶出名的先进班,她多次由于表现优秀被选为“三八红旗手”,为三门峡市十三面红旗之一。 1958年6月的一天,她刚下了零点班,又带领推土机工们去抬大油桶,这时候有个老师傅说:“小孙,你身上流血了”!原来是她刚做完胸部手术的伤口由于用力过猛导致刀口开裂,但是她却毫不在乎的说:“没事,没事”。从此,她就有了“铁姑娘”的称号。 1958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三门峡电站时,还专门看望了这个班,她当时正在河南省出席妇女代表大会,被选为河南省总工会候补委员。获得“三门峡工程局劳动模范”荣誉以后,新华社记者张丽君在人民日报上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水电部还授予她全国水电系统劳模称号,并颁发了奖章。  1958年8月推土机三班合影(第一排左边第三个)
 奖章
支援“三线建设”的“水电人” 她告诉我,1966年6月,她由三门峡调到四川龚嘴电站参加三线建设,行李还没到,住宿还未安排,她就开始了工作。 1971年7月的一天,她带着几个推土机工,到安装处参加机组转子安装,在搬弄洗钢片时压到了手,食指和中指骨折,满手是血,然而她坚持把工作做完才去医院治疗。1973年8月,出席四川省妇女代表大会,1986年1月出席四川省乐山市政协会议,当选为乐山市政协委员。70年代后期成为推土机连连长,调到局工会任副主席。  老照片
她是建国后第一批女推土机手;是原三门峡工程局劳动模范;是水利电力部授予的“电力工业先进生产者”;是原乐山市政协委员。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五好标兵称号。从1956年起19岁的她先后参加官厅、三门峡、龚嘴和铜街子电站的建设。 她这一路骄人的人生轨迹和出色的业绩对于她个人来说总是轻描淡写,微微一笑,说:“这都是党和单位对我的栽培,都是工人徒弟对我工作的支持,荣誉不是哪一个人的,是集体的。”  作报告
成长生活的“引路人” 1993年,奶奶退休了,退休后每每说到工作她总是神采飞扬,每次有老同事来家里拜访,她总是要第一时间了解单位建设情况。她是一个胸襟无限广阔的女性,文革时期曾参与批斗过她的那些工人,在她被拨乱反正后,奶奶毫不犹豫地对他们选择原谅和帮扶,一些生活困难的合同工都一一转为正式工,并容纳包容他们成为了推土机连的一份子,这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啊!  看报学习
1990年,推土机连解散以后,每年都要举办聚会,每次大家都会邀请她去聚聚,回首往事。也许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就是推土机人的“根”和“魂”吧。 她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孙辈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懂得感恩,要努力工作回报社会和国家。直到我参加工作以后才更加真切明白她的这些尊尊教诲,这在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路作用。 生活中,奶奶是一位平凡的女性,相夫教子,照顾孙辈,买菜做饭勤俭持家。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奶奶,也是一位胸襟宽广的奶奶,对子女对孙辈都是无限包容和正面引导,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来没有为困难发过愁,更没有抱怨过什么。她总是充满着正能量,直面困难冷静地解决所有问题。 工作中,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巾帼不让须眉。十几岁芳华,英姿飒爽,施工现场挥汗如雨,巾帼不让须眉,她用单薄的身躯带领着女推土机手们,树立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属于男人的水电建设战场上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敬佩。 奶奶这代人对党忠诚,对水电建设热忱,对职工关爱;他们大爱无私抛头颅洒热血,把一生都无私的奉献给了党和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