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水电情

发布日期:2025-10-30     信息来源:试验检测分公司   作者:赵浩然   字号:[ ]

甲子岁月映初心,薪火相承续华章。作为水电七局这个光荣集体的“水三代”,早已将水电情怀深深刻进我的骨血。于我而言,三代人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跨越甲子的温暖记忆,更体现出一代代七局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生动缩影。

热血铸基业

我的爷爷是七局的第一代开拓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新中国百业待兴,电力建设尤为迫切。爷爷和他的战友们响应党的号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荒无人烟的江河峡谷,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

在龚嘴水电站建设工地上,爷爷和工友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挑战自然。没有机械化设备,他们就靠着钢钎、铁锤和箩筐,一寸寸开凿岩石,一筐筐运送土石。回忆起当时,爷爷至今记忆犹新,在开挖导流洞时,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晚上就睡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雨天棚内漏水,冬天寒风刺骨,但没有人叫苦叫累。测量数据全靠手算,他们围着一盏煤油灯,用算盘核对数据到深夜。那时计算一个坝体应力分布,需要打算盘算上好几天,但每个人都一丝不苟,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数据关系到工程的安全。

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爷爷讲述的一次抢险经历。1965年汛期,大渡河突发洪水,围堰出现险情。他和同事们冒着暴雨,跳进齐腰深的激流中加固围堰。沙袋被冲走就再扔,人站不稳就手挽手组成人墙。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后,险情终于排除,而好多人的手脚都被磨得血肉模糊。“那时候没有人想过危险,只想保住工程。”爷爷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老一辈建设者的无私情怀。

爷爷常对我说:“我们那时候,心里装着的就是怎样尽快让电站发电,让老百姓用上电。”这种最纯粹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建起了一座座水电站,为新中国电力事业奠定了基石。

精益守匠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水电建设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七局的旗帜插遍祖国大好河山。从西南的江河峡谷到北方的水利枢纽,父亲参与了多个大型水电站的建设。

每当聊起三峡工地上那些巍峨矗立的巨大门机,父亲的眼神总会瞬间亮起来。那些日夜兼程的忙碌、攻坚克难的坚守,随着他的缓缓讲述,逐渐清晰起来。

记忆犹新是在一个安装关键期,操作老师傅敏锐地听到齿轮传来一丝异。他立即果断停机上报。"必须马上检修!"整个团队当即决定。深夜的寒风刺骨,检修班的工人们打着手电爬上数十米高的起重臂。经过仔细排查,果然发现传动齿轮出现裂痕——若再满负荷运行极可能酿成事故。整个后勤系统立刻为这台"病倒"的巨兽让路。技术组连夜制定方案,物资班迅速调来备件,工友们则在探照灯下轮番上阵。经过十多个小时的紧张抢修,终于在黎明时分排除故障。

当门机重新挥动钢铁巨臂,父亲说,他看到的不仅是一台修复的设备,更是三峡建设者那份"丝毫不让"的严谨——质量面前,从来没有"差不多"三个字。

如今,我走上工作岗位,接过接力棒,也更加读懂这其中的意义与份量。

初心永传承

那是一个格外安静的深夜,试验室里只剩下仪器运行的细微声响,我盯着压力机显示屏上的一组异常的混凝土数据,心猛地沉了一下:强度值比设计预期低了整整15%。没有丝毫犹豫,我赶紧起身走到设备旁,先按照规程重新校准设备,再调取配比记录,核对养护日志。几经查验最终发现是温度传感器瞬时失灵导致试块养护异常。次日将完整的排查过程与修正后的数据报告交给师傅时,他轻声说:“这便是试验工作的意义所在。”

我明白作为一名试验检测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从来不是简单地记录数字,从原材料的入场检验到成品结构的强度测试,从微观结构的分析到宏观性能的评估,我始终将“科学严谨”牢记在心,用严谨态度对待每一个检测环节,用精准的数据堵住每一个可能的隐患,用科学的方法守住每一道质量防线。

每当我站在平漯周高铁项目的工地上,望着蜿蜒向前的高铁线路,总会想起爷爷的嘱托与父亲的教诲。从水电到高铁,从能源建设到交通强国,七局人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代进步并肩前行。与爷爷和父亲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这一代七局人的工作方式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精度的压力试验机、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化的质量监控平台,这些先进装备让我们的检测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但我深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七局人“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传统不会改变。

江河作证,岁月为名。在水电七局六十年的发展故事里,有三代人的接力奋斗,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硬核担当,有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缩影……。这份薪火相传、矢志不渝的水电精神,早已融入血脉、刻进脊梁,将激励我们以奋斗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多属于水电人的传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