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身边事】筑梦雅砻江

发布日期:2025-10-30     信息来源:试验检测分公司   作者:杨雷   字号:[ ]

在卡拉水电站建设工地上,31岁的潘祖银,已在这里度过了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八个春秋。这个来自黑龙江省的东北小伙儿,身着藏青色工装,皮肤被高原的烈日晒成了小麦色,唯有开口时那股爽朗的东北口音,还清晰地镌刻着他与黑土地的链接,他如今是试验分公司卡拉水电站试验室副主任。

选择与坚守

2017年的盛夏,作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主动请缨前往凉山地区,参与杨房沟水电站建设。

“父母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跑到那么偏远的山沟里去。”潘祖银回忆。“但我学的就是这个,能参与国家重大水电工程建设,是难得的机会。”他的内心平静且坚定,眼神里充满了希望。

最终,他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当列车穿越平原、驶入横断山脉时,这个在东北平原长大的青年被窗外的景象震撼了。“在家乡,一眼能望到天边的田野;到了这儿,抬头就是刀削般的山峰,连天空都被切割成了不规则的碎片。”他回忆到。

在杨房沟水电站、卡拉水电站工作的八年,潘祖银见证了两座巨型水电站从荒谷到巨型工程的蜕变,而他的青春,也与这一座座大坝、一个个地下厂房的钢筋混凝土紧紧交织在一起。

试验检测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每天,他要和同事们采集数十组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抗渗、抗冻等数十项检测。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却是确保大坝安全的重要依据。

“最难忘的是2019年杨房沟大坝主体混凝土开始浇筑的那段日子。”潘祖银回忆道,“为了保证浇筑质量,我们实行24小时轮班制,吃住都在工地上。”那时正值雨季,工地经常暴雨如注。一次,为了及时获取基坑浇筑的检测数据,潘祖银冒着大雨在施工现场工作了好几个小时,回到试验室时全身都已湿透,却把检测仪器保护得完好无损。

八年来,从大坝基础开挖到主体浇筑,从导流洞贯通到机组安装,潘祖银参与了杨房沟水电站所有重要节点的试验检测工作。经他手的检测数据多达数万组,却从未出现过差错。这份坚守,如同雅砻江的岩石一般,沉稳而坚定。

成长与传承

在同事眼中,潘祖银是个爱钻研的技术能手。工作之余,他不断学习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在卡拉水电站旋挖桩浇筑时,现场水下混凝土浇筑慢,每班仅能浇筑1~2根桩,不能在汛期到来前完成施工工作,潘祖银在跟踪浇筑后改进混凝土配合比,通过加大混凝土砂率,设计水下自密实混凝土,新配合比每班可浇筑6~8根桩,保证了汛期前现场的顺利浇筑。

如今,潘祖银已从当年的青涩学徒,成长为试验检测工区的技术骨干。他带着几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做我们这行,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他的带领下,年轻团队迅速成长,成为工地里的一支技术生力军。

潘祖银 左(六)现场讲解碾压混凝土VC值试验

潘祖银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后悔。“每当看到大坝一天天‘长高’,想到工程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00万吨,我就觉得我们的坚守很有意义。”

卡拉水电站是雅砻江中游的重要能源枢纽,对保障西南地区电力供应、推动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潘祖银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是工程的‘质量卫士’,守住了质量,就是守住了安全,守住了千万家庭的光明。”工作八年来,潘祖银先后参与多项技术革新。

责任与展望

随着卡拉水电站建设进入关键阶段,潘祖银的工作更加繁忙。他带领的团队负责着最核心的坝工混凝土质量监控任务。每天穿梭在试验室和施工现场之间,脚步从未停歇。问及未来的打算,他表示还会继续在水电建设一线奋斗。“可能会去下一个水电站项目,也可能继续留在这里,直到卡拉水电站全面竣工。”他有一个心愿:等水电站建成后,把父母从黑龙江接来看看。“我想让他们亲眼看看,儿子这八年都在忙些什么,看看这座点亮万家灯火的工程。”

黄昏时分,潘祖银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站在半山腰的工区宿舍前,峡谷中水流奔腾不息;远处,混凝土搅拌车的轰鸣声、塔吊运转的机械声、工人们交流的呼喊声,交织成一曲雄浑的建设交响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