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毫米级精度托起城市动脉

————试验分公司深圳地铁15号线测量班组五一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25-05-07     信息来源:试验检测分公司   作者:余力淳   字号:[ ]

凌晨2点的深圳宝安区流塘路,地面商圈霓虹渐熄,地下20米处却亮如白昼。在直径6.44米的“环城号”盾构机轰鸣声中,全站仪镜头上红光射线闪烁,显示屏上坐标数据不断跳动着。这是深圳首条地铁环线15号线宝安公园站至流塘站区间右线第747环管片拼装的攻坚时刻——一条串联城市核心区的“地下动脉”,正在建设者们毫米级精益求精中悄然延伸。

地质迷宫中的“空间绣花”

作为深圳轨道交通五期重点工程,15号线全长32.2公里,设站24座,建成后将实现前海、南山、宝安三大核心区的轨道闭环。当前施工的宝流区间需穿越670米宝安公园绿肺,侧穿布心一村密集民房群,地层中85%为微风化花岗岩,局部岩石强度超180兆帕,堪称“盾构禁区”。

“硬岩掘进就像用缝纫机在钢板上绣花。”项目测量负责人唐启政说道。盾构机每推进2米需拼装一环管片,而剧烈震动常导致控制点位移,轴线偏差一旦超过超过限差要求,轻则影响隧道线性,重则引发管片错台渗水。为此,测量组创新采用“三测联动”模式:全站仪实时追踪刀盘姿态,激光靶标辅助定位,人工复测每环管片三维坐标,形成立体监测网络。

隧道里的“数据猎人”

隧道内常年闷热潮湿,38摄氏度高温中夹杂着盾构机油污与混凝土气味令人有些窒息。测量员董朕凯的工装裤上,一道被钢筋划破的裂口无声记录着三天前的险情——当时盾构机导向系统突发异常,他和组员在狭长的隧道里内连续复核4小时,最终通过逐个坐标复测、盾构机导向系统调试将偏差纠正。

“我们的工作就是和误差‘抢时间’。”测量组长余力淳边擦拭全站仪镜头边解释说。这支平均年龄25岁的团队,每天需完成2次盾构姿态复核、4次地表沉降监测,仅五一前夕就采集了超800组数据。为攻克小半径曲线掘进难题,他们首创“动态托架安装法”,通过优化测量托架角度与固定方式,将换站频率降低30%,优化土仓压力和同步注浆,使管片上浮量压缩至10毫米内。

钢铁长龙背后的“温情坐标”

在隧道尽头临时搭建的休息区,唐启政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几下,屏幕亮起,是妻子发来的消息,视频里奶声奶气的童音问着爸爸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钢铁怪兽”,镜头晃动着,女儿肉乎乎的手指戳向手机屏幕不断挥舞着。

“孩子以为我是修地铁的‘钢铁侠’。”唐启政望着屏幕里女儿咯咯笑着扑向镜头的模样,喉结滚动着咽下苦涩。手机边缘翘起的透明胶带下,妻子的字迹被汗水洇得发皱,“注意安全”这张便签从开工起就贴在手机壳上,边角早已磨得毛糙,却始终牢牢粘着,像一根看不见的线,将隧道深处的他与千里之外的家紧紧相连。

五一期间,项目开启“双班倒”冲刺模式,测量组全员驻守现场,每日只能通过视频与家人“云端团聚”。

当城市渐入梦乡,“环城号”仍在以每分钟20毫米的速度向前掘进。刀盘旋转的韵律中,测量员们用全站仪的红色射线编织着城市的经纬,用数据构筑安全底线。截至5月3日,宝流区间右线已累计推进1488米,隧道贯通精度达99.7%。

盾构区间换站测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