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性、智慧

发布日期:2025-06-04     信息来源:国际   作者:王维新   字号:[ ]

佛教以次第修行,“缘起”“无自性”“空性”实为不同层次。

简单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不表示色空是相同的,“色”与“空”是不同境界的观修,由观“色”起“有”,观“色有”实无自性,进而破除“色有”的执著,证入“空”境。但“空”不是虚无,是非空非非空,是观修的精深境界。可以理解为道家之“道”“无”,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佛家之“空”亦是如此,亦是不可思议,假名为“空”。

“空性”即如来智慧本性。如来智慧不可思议,“空”亦不可思议,故施设为“空”,因而以如来智慧观修,万事万物便有“空”性,观修之人即证入“空”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缘起之“色”才有了“空”性,所以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凡俗以肉眼观,诸色生起,起心动念,不能明见其本源,便有无明烦恼;如来以般若观,虽生起“色”有,但能了知此生起之“色”实无自性,是不可执的,故视之如幻,这种智慧便可以强说是如来智慧,是“空”。

举个例子:譬如湖中映月,这时湖中之月便可以说是缘起之“色”为“有”;但湖中之月依托湖水才能存在,湖水消失,湖中之月便也不复存在,湖中之月便是“无自性”,但湖中月影虽然无自性,但依然是事实存在的“有”,佛家并不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只有依照次第观修,超越“色有”“无自性”等次第之后,证得如来智慧亦即佛智后,才可以说“空”。《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便是这个道理,作如是观即以般若智慧观修。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色空观” 为现代人提供一剂对抗焦虑的良方。社交媒体上营造的 “完美人设”、消费主义鼓吹的 “符号价值”,本质上都是虚妄的 “色有” 幻象。若以 “空性” 智慧审视,便能看清这些现象背后的无自性本质 —— 网红人设依赖流量算法与观众追捧,名牌商品的价值源于社会建构的符号系统,皆非实有。这种认知可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人们陷入 “容貌焦虑” 时,不妨观照美貌的因缘条件(基因、妆容、他人审美),破除对 “完美形象” 的执念;面对职场竞争的压力,理解职位、成就的无常性,减少对 “成功” 的过度执着。通过 “色空观” 的日常运用,将修行融入生活,在纷繁现象中保持内心的澄明与自在。(责任编辑 吴镜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