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年】“细”守初心 |
|
|
|
|
当群山间的第一缕晨光穿过云层,洒在泸定片区大坝安置房浇筑的面板上,肤色偏黑、戴着金属细框眼镜的项目经理彭闵敏,早已身着安全帽和反光背心,穿梭在施工一线。 二十载春秋,他在毛尔盖水电站的轰鸣声、凤凰高架的钢筋丛林、成洛大道综合管廊的幽深井道中,刻下了自己的奋斗足迹,也折射出七局人从“专精水电”到“多元突破”的壮阔征途。 跨界生长:从深山水电到城市灯火 2007年,25岁的彭闵敏坐着车从成都出发朝着阿坝州黑水县的方向摇摇晃晃驶去。群山绕路,这一程走了整整九个小时,目的地是毛尔盖水电站。 他一待就是5年,脚印踏遍电站的每个角落。工地上,大家渐渐发现他的“与众不同”:别人管安全、盯进度时,他总揣着笔记本走一路、算一路、记一路,每处参数、每处细节都被他密密麻麻记在本子上。最终,在团队合力下,项目合同总额较初始增长超900%,经营业绩亮眼。 2015年,水电七局开启多元化发展,彭闵敏转战凤凰高架项目,担任总经济师。 “这不仅是我接触的第一个高架项目,也是三分局首个市政工程!”他回忆道。市政工程节奏快、工序复杂,要求经营与施工高度协同。于是,这位“水电老兵”从零学起,日夜钻研高架施工技术,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两年后,彭闵敏的身影出现在成都市首条综合管廊——成洛大道项目的施工现场。33米深的综合井、闹市中掘进的“地下巨塔”,每一环都是挑战。这一次,他索性扎根一线,像施工员一样盯工艺、管技术,完成了从“经营专才”到“生产统筹者”的蜕变。从成自泸高速入城段改造到“北改”商贸大道工程,他的名字与城市更新的脉搏紧密相连。 从高山峡谷到城市灯火,彭闵敏的职业生涯映射着水电七局的战略转型。无数像他一样的七局人,从水电建设转战市政、桥梁、房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水、能、城、数”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管理标尺:以“细”为尺,以“敏”破局 “闵敏”二字,恰似他的行事风格:有“细”的耐心,更有“敏”的机灵。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彭闵敏带队就一个核心——把“细”字刻在骨子里。 “细”在开头,“敏”在先机。火车北站项目是公司首个目标成本测算试点项目,大家都摸不着头绪时,彭闵敏先定了调:“必须把账算在前面、算到毫米处、算尽潜在风险。”他带着团队逐字逐句啃合同,提前预判风险、做足0号变更,还主动清标清概,为项目打下了扎实的经营基础。可外围拆迁、管线迁改、方案重大变更等还是拖慢了项目的进展,他立刻调整分包预案,最后把分包成本压缩近30%。这份“细”,获得公司认可,荣获2018年目标成本控制董事长特别奖。 “细”在难处,“敏”在破局。皇经楼项目施工高峰期,15台吊车同时作业,工期紧、风险高,参建人员还多。彭闵敏没等问题堆起来,索性把“日会”搬到施工一线的工棚旁:给每个部门分一个工作面,发现问题、上报问题、解决问题,全在现场搞定。他的管理不仅盯工序、管材料,还直插班组一线,连工人的作业细节都不放过。靠着这份“细”,项目按期完成节点,他也捧回了2020年“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 “细”在小处,“闵”在大处。如今,奋战在泸定片区项目,他将精细管理的触角延伸至项目运转的每一根毛细血管。在项目现场,牵头召集团队围绕物资采购清单、施工方案细节反复研讨,通过多轮技术经济对比筛选最优解。每周一的周会,他都一定要把各个班组、协作队伍负责人聚到一块,从“雷霆行动”攻坚精神的传达,到质量月专项活动的部署,再到班组安全责任的细化,他精细地把管理要求传递至协作队伍的最末端。他还把火车北站用过的板房、二手床、摄像头甚至锅碗瓢盆都搬到了泸定:“这是民生工程,每一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 传承之力:点亮一束光,凝聚一群人 午夜一点,成都的夜晚都笼罩在浓浓的睡意中。首次担任火车北站项目经理的彭闵敏却还在项目办公室伏案工作。经营策划、履约开展、安全防范、农民工进场、对外协调等各项工作如藤蔓般交错缠绕在这位年轻项目经理的心头。 “千头万绪、无从下手,当项目经理的开头真难呀”,每每回想到那段日子,彭闵敏都不禁感叹。 “但好在我有师父!”彭闵敏的师父是李春权,一个主打“以干带练”的经营管理高手。在那些才担起项目经理重担的日子里,师父亲自带领他在投标环境先天不足、外围环境复杂等诸多不利因素中从规范、标准和政策走向中找准突破点,给彭闵敏吃了一颗定心丸。师父更是定期到项目替他“把脉问诊”,传授目标成本精细化管理经验,提醒现场管理上的不足,解析党建围绕服务生产经营等问题,时刻帮他理顺各项工作。在师父的传、帮、带中,彭闵敏平稳度过了“新手期”,踏上了从“年轻项目经理”向“资深项目经理”的进阶修炼。 如今在泸定片区项目部,他虽没有正式的徒弟,却总在做“师父”的事:拿着红笔逐字修改青年技术员的施工方案,连标点误差都不放过;碰到年轻人工作没思路,他会拉着人到工地现场,边看边讲;那些被他“碎碎念”过的年轻人,现在不少都成了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在七局,“师徒”从不用白纸黑字的协议——当一个人把经验教给另一个人,当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传承就已经开始了。 从毛尔盖的深山峡谷,到泸定的民生工地,彭闵敏始终揣着当年那股“走一路、算一路”的热忱。他的故事,是水电七局六十年征程的微缩镜像——以“精细”为标尺,以“跨界”为勇气,以“传承”为薪火,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突破,生生不息。(责任编辑 龚海依) 工作中的彭闵敏 |
|
|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