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心”工程】洛水青山嵌明珠——河南洛宁抽水蓄能项目建设纪实 |
|
|
|
|
秋染熊耳山,洛水漾清波。 10月的豫西群山,层林尽染如打翻了调色盘,而藏于其间的洛宁抽水蓄能电站,正迎来历史性的一刻——首台35万千瓦机组成功投产发电,电流裹挟着山水的灵气奔涌而出,为华中能源版图嵌入一颗“绿色心脏”。 这是国家“十三五”能源战略的落地之声,是水电七局建设者们上千个日夜坚守的回响,更是中原大地迈向“双碳”目标的铿锵足音。 以科技“刃”凿穿壁垒千重 洛宁抽蓄电站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注定与“挑战”相伴。 项目选址于洛宁市洛宁县境内,地处秦岭造山带东段,地质条件复杂得像一本“难读的书”——断层破碎带交错、岩性变化频繁,给大坝填筑和隧洞开挖出了一道道“附加题”。 上水库大坝扎根风化岩层,防渗难题亟待破解;输水系统斜井倾角直逼40度,毫米级精度不容差池;地下厂房深埋山体500余米,高地应力威胁岩体稳定…… 面对重重壁垒,科技铸就破局之刃。在上水库挤压边墙,应用“三油两砂”喷乳化沥青工艺构筑柔性隔离层,以柔克刚消减面板与边墙硬性约束,适配坝体变形,一举攻克防渗与抗裂难题。在地下厂房攻坚中,“大型城门洞形+圆弧顶”优化结构受力,以“超前预报+超前支护”精准狙击“地质陷阱”,混凝土湿喷技术更让支护体系固若金汤,在机组轰鸣中岿然不动。 更具挑战性的是输水系统斜井施工。地下厂房内,机器运转的低鸣沉稳有力,而这背后,藏着一场抽水蓄能领域的“技术革命”。洛宁电站的引水斜井,曾是令业内头疼的“硬骨头”:1号斜井全长928米,坡度36.236度;2号斜井坡度更陡,达38.742度,垂直落差超550米,岩体破碎、防滑控制、物料运输难如登天。 破局的关键,是国内首台大倾角大直径斜井硬岩掘进机TBM——“永宁号”。这台“钢铁巨龙”身长122米、重1550吨,却藏着一颗“最强大脑”:集自动制导、激光定位、数字诊断于一体,能实现“钻、挖、运”一体化。为了让它在陡坡上“站稳脚跟”,建设者们给它装了20条“腿”——四套撑靴装置牢牢撑住岩壁,还搭载双重防溜车系统,哪怕断电也能“纹丝不动”。 “以前靠爆破,一天最多挖3米;现在有了‘永宁号’,最高单日进尺达22.75米,更是创造了月进尺331.065米的国内新纪录。”建设者的话里满是骄傲。 更妙的是,“永宁号”还带着“环保基因”:创新设计专用溜渣槽与喷水降尘系统,通过喷水将碎石和粉尘冲到溜渣槽内,再通过溜渣槽溜至隧道底部,实现降尘环保。 不止于此,大坝填筑用上了“无人驾驶振动碾”,通过GNSS卫星定位,碾压轨迹、遍数、速度等数据实时上传,质量可追溯;地下厂房的监测系统如“千里眼”,实时捕捉围岩变化——这些科技的“微光”,汇聚成电站建设的“智慧星河”,让工程建设更安全高效,也让未来用能更绿色可靠。 国内首台大倾角大直径斜井硬岩掘进机TBM 以生态“笔”描绘施工画卷 “洛水河畔筑电站,不扰青山半分颜。”站在洛宁抽蓄电站上水库坝顶远眺,云雾缭绕的熊耳山依旧青翠。 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能源项目,洛宁抽蓄电站自立项之初,便将“生态优先”刻进建设基因。建设者们深知,熊耳山不仅是中原名山,更是周边百姓心中的“灵山”,每一步施工都需如履薄冰,敬畏自然。 他们从优化施工布置入手,将上下库连接路、业主营地通行路部分路段及开关站通行路由明挖改为洞挖,仅此一项便减少施工占地及生态扰动约396亩,最大限度避让自然肌理;开挖出的石料不随意丢弃,直接用于大坝填筑,实现“挖填平衡、物尽其用”;更建起全封闭型拌和站,搭配高效污水处理系统,从源头控制扬尘与污水排放,再通过三级沉淀池让施工废水“循环再生”——处理后的水既能冲洗车辆、洒水降尘,又能灌溉周边植被,真正做到“污水零排放”,构建起循环低碳的施工生态体系。 正是这份坚守,熊耳山始终保持着“青峦叠翠、生灵自在”的原始风貌。 如今,首台机组发电后,这座电站每年可减少原煤消耗1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1万吨——相当于每年为地球种下200多万棵树。当清洁电能点亮洛阳城的万家灯火,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电站的投产,更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美好图景。 电站下水库 以坚守“心”凝聚攻坚力量 工程的背后,永远是人的故事。洛宁抽蓄项目建设高峰期,有近千名建设者扎根一线,有人把半生岁月献给大坝,有人正用青春丈量理想。他们像散落的星子,在群山深处聚成照亮工程前路的灯。 57岁的牟忠文是一工区主任,也是团队里的“老大哥”。从18岁跟着父亲踏入水电七局,37年来他参建过三峡、长河坝等十余个水电站,把青春都洒在了大坝上。在洛宁项目,上库冬季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里,他每天雷打不动驱车去施工区,“安全是头等大事,我要亲自看着才放心”。他会逐个工作面安排任务,再对二十多个点位排查安全隐患,小到护坡砖平整度、大到爆破警戒部署都不松懈;对年轻同事,他更是耐心传授经验,“牟叔”这个称呼,成了工地上最暖心的信任。 曾昭高的故事,是沾着泥土香的“活教材”。身为项目负责人,他很少端着,总爱俯下身子与年轻人聊成长、谈困惑。青年员工座谈会上,他不扯大道理,只说自己的经历:“我刚入职时也是天天跑工地,熬夜算数据,只要肯学肯拼,机会一定来。”哪怕深夜加完班,他办公室的灯常还亮着;施工现场也总是看到他的身影,“曾总来了!”,语气里没有生分,全是亲近。 还有项目党支部的“党员先锋队”,成了攻坚克难的“尖刀班”。冬季上库低温施工关键期,为赶在春节前完成大坝面板关键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党员们主动带头成立“攻坚小组”,零下几十度的寒风中,24小时轮班值守,从混凝土配比调整到浇筑后的保温养护,每个细节都盯得严实,最终按时完成浇筑任务,为后续施工打下好基础。 这些点点滴滴的坚守,早已融入水电七局的血脉。从老一辈“一生择一事”的执着,到新一代“干出个样子”的拼劲,岁月的接力棒在洛宁的群山间无声传递,水电人的精神,永远滚烫。 无人驾驶振动碾 以绿电“潮”点亮未来之路 “首台机组发电!”当喜讯传来,洛宁电站的建设者们沸腾了。 它是河南电网的“充电宝”,能灵活调节峰谷用电,让千家万户的灯光更稳定;它是“双碳”目标的“推进器”,每年约12亿度清洁电能,可满足66万家庭全年用电;它更是抽水蓄能技术的“试验田”,“永宁号”的成功应用,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站在坝顶远眺,洛水如练,群山如黛。不久后,另外3台机组将陆续投产,这座“超级充电宝”将满负荷运转,为中原经济腾飞注入绿色动能。而那些建设者们,或许又将收拾行囊,奔赴下一座山、下一条河——他们像一颗颗螺丝钉,牢牢钉在祖国能源建设的版图上,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 熊耳山下,绿电奔涌;洛水之畔,故事未央。 这光芒四射的“绿色引擎”,不仅照亮了当下,更指引着未来——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我们步履铿锵,继续前行。 |
|
|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