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身边事】我和我的“强”师父 |
|
|
|
“强”师父总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两鬓缀着星点白发,额间一道浅纹顺着眉骨延伸,身姿却挺拔如松——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后来才知道,这模样恰如他参建过的那些屹立风雨的工程,藏着二十年岁月沉淀的坚韧。 “强”师父名叫王强,现任一分局姚家平项目负责人。 人生中有许多相遇会改变命运的轨迹。对我而言,与“强”师父的相遇就是这样一场温暖的邂逅,它开启了我从校园到职场的成长之旅,让我在高原的风雪和江畔的晨雾中,读懂了一名工程人的坚守与情怀。 初见:打破预设的温暖相遇 第一次见到“强”师父,是在高原铁路项目的入职欢迎仪式上。刚刚走出校园的我,对职场充满忐忑,原以为领导都是不苟言笑的严肃模样。 然而他站在党建室里,开口时洪亮如高原长风的声音,瞬间打破了我的预设,他讲起自己参建龙头石水电站时攻克的技术难关,聊到立洲水电站建设中团队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往事,眼里闪着光;调侃工地趣事时又带着韵律,那股蓬勃的活力,仿佛海拔三千米的阳光,一下子驱散了我心中的拘谨。这一刻我明白,真正的强者,从不需要借严肃彰显气场。 后来我才得知,这位神采奕奕的师父,不仅是“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还带着团队拿下过“工人先锋号”称号。 相知:刚柔并济的师长风范 我们真正熟悉起来,是入职后的第一次单独谈话。氤氲的热茶香气中,我惊讶得知这位参建过六个国家重点工程的“老工程人”,竟与我妈妈同岁。 平时的他沉稳如山,哪怕工地突发状况,也始终面不改色——就像去年高原铁路隧道突泥涌水时,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最终保障了施工安全,还因此获评项目“先进工作者”;可聊起生活趣事,他却幽默亲切,让我屡屡笑场。 最让我触动的是,当他接到家里的视频电话时,那个游刃有余的职场人瞬间变得温柔如水。 看着他对孩子耐心讲解数学题的样子,指尖划过纸面都透着关爱,我忽然明白:能在高原工地上运筹帷幄的人,内心一定藏着柔软而坚定的力量。 于是,我鼓起勇气说出了拜师的请求。从他的惊讶到欣慰的眼神变化中,我知道自己抓住了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机缘。 淬炼:高原风雪中的成长洗礼 跟着强师父在高原铁路项目的日子,是在风雪与星光中淬炼的时光。每当遇到暴雪阻断运输、隧道突泥涌水等紧急情况,他总是第一个到场的人。两鬓的白发在风雪中更显分明,眼神却始终亮如星辰,用沉稳的语气部署工作,每一个指令都像定海神针——这是他二十年工程经验沉淀的底气,从立洲水电站的精密施工到金堂大桥的复杂调度,早已让他练就了临危不乱的本领。 记得有次核算人员工资总额,我对着表格反复核对,每个单独数据都准确无误,可总额却偏偏差了一分钱,急得满头汗时,才发现自己对财务核算知识存在盲区:没有启用保留两位小数的公式,那些除不尽的小数位累积起来,与已单独保留两位的数值相加,便生出了差额。 “强”师父没有责备,只是坐在我身边,指尖点着屏幕上的公式:“人资工作连着千百人的生计,不仅要细心,更要懂方法。”最后我们按流程撤回操作,重新设置公式核算,才让每一笔工资都分毫不差。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我心里,从此“专业”二字成了刻在骨子里的职业信仰。 传承:清江河畔的匠心培育 转战清江河畔的姚家平电站后,“强”师父教我的时间更多了。在这个青山绿水的环境里,我这个毛毛躁躁的小丫头开始真正理解“匠心”二字。 他逐字逐句帮我修改公文,叮嘱“文字是工作的脸面,要经得起推敲”;教我梳理人资数据的逻辑框架,让曾经令人抓耳挠腮的数据变成洞察管理的窗口。 姚家平项目作为分局首个紧密型联营体项目,各方制度差异常常引发矛盾。“强”师父教会我:“职场不是战场,合作的本质是找到共赢的答案。别急着争对错,解决问题才是初心。”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我学着收起急躁,用沟通代替争执,渐渐懂得真正的专业,是既有坚持原则的底气,也有灵活处事的智慧。 今年七月回分局培训时,“强”师父自然地帮我搬运沉甸甸的行李箱。 看着那抹在人群中依旧挺拔的身影,两鬓白发被风吹得微扬,我忽然懂得:所谓师徒,不仅是技能的传承,更是精神的接力。他把高原的坚韧、江河的包容,都悄悄刻进了我的职业生命里。 从高原到江畔,从手足无措到从容淡定,我的成长轨迹里,始终印着师父的模样。那个两鬓染霜却眼里有光的领路人,用岁月沉淀的智慧告诉我: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锋芒毕露,而是历经风雨后,依然保有温暖他人的力量。 这份师徒情谊,早已像清江河的流水,在岁月里静静流淌,滋养着我前行的每一步。(责任编辑 曾润琪)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