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局网群 > 一分局 > 文苑杂谈

把真相还给生命

发布日期:2025-04-09     信息来源:西昌区域项目   作者:刘佳玲   字号:[ ]

最近,翻开余华的《第七天》,书中提及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这部作品以独特的亡灵视角,穿越生与死的边界,在虚实交织的叙事时空中,探寻生命最本真的样貌。

《第七天》以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将读者引入一个神秘的死后世界。在那里,生与死变得模糊,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在这个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里,每一个亡灵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初读此书时,受余华老师以往作品“把悲伤留给读者”的影响,我不自觉地带着批判的眼光走进这本书。小说以主人公杨飞死后的七天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他在这七天见到的人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

在书中,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结,而更像是新的开端。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时间的线性规则被打破,过去与现在交织,记忆与现实重叠。作品主人公杨飞在死后的世界游荡,实际上是一次对生命的重新审视。

在这里,生者的虚伪与死者的坦诚形成鲜明对比,死亡如同明镜,清晰地映照出生命的真相。

小说中构建的死后世界与现实社会形成一种奇妙的关联。从死者视角里望去,现实世界充满荒诞与不公:强拆、暴力执法、食品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死后的世界仿佛现实社会的镜像,所有的问题都被放大和凸显,深刻揭示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与道德的缺失。然而,死者的世界反而比生者的世界更加温暖,亡灵们互相帮助,抱团取暖,这种反差极具讽刺意味。

这种对比下,余华批判了现实社会种种弊端,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人性的黑暗与光明,最终指向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书中每个亡灵都有自己的故事,透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卑微与伟大并存,人性的丑陋与美好交织。

这些故事展示了生命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在死亡的映照下,生命的意义反而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显得更加珍贵,更加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思考。

前段时间,我侄儿子的小狗和小兔子不幸离世,他天真地问:“我们可以吃它们的肉吗?”我们听了既生气又好笑。但仔细想想,我们小时候同样缺乏正确的死亡教育,大人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回避“死”这个话题。

事实上,生命是有限的,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这是自然的规律。虽然我们会感到难过,也要学会接受和面对。后来,侄儿子每次想起他的小狗和小兔子,还是会很难过,但他已经明白,它们不会再跑、不会再跳,永远埋在土里。看到其他人的动物伙伴,他也会讲起他曾经有一只小狗,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还说,有一天小狗死了,再也回不来了,如果小狗有时间就会到他的梦里找他。这个三岁的小朋友已经学会直面失去,也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观察生命的新起点。在死亡的映照下,我们看到了生命最本真的样貌,也看到了人性最深层的光芒。

《第七天》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是:唯有直面生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责任编辑 张明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