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身边事】从“萌新”到“战友”的逐梦旅程 |
|
|
|
恰逢水电七局60周年华诞,站在时光的瞭望台上回望,初入职场时的青涩如同未褪的晨雾,早已在并肩作战的岁月里凝结成并肩前行的默契。六十载风雨兼程,水电七局的年轮里镌刻着无数建设者的足迹;而我这三年的成长轨迹,恰是这宏大史诗中一枚鲜活的注脚——从手足无措的“萌新”到能扛事的“战友”,每一步都浸透着七局土壤的滋养。 初遇·扣响七局之门 第一次踏上成华84亩项目现场的那个清晨,混凝土的腥气混着泥土味扑面而来,远处塔吊的轰鸣像巨人的呼吸。我背着电脑,看着往来穿梭的工人、贴满标识的钢筋堆,突然觉得自己像被抛进陌生海域的轻舟——既辨不清坐标,更摸不准航向。那会儿跟着师傅跑现场,笔记本上记满“后浇带”“止水带” 之类的术语,回头翻却像看天书;开例会时前辈们讨论的施工方案,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像听密码。 转机藏在那些细碎的瞬间里:师傅带着我对照图纸量尺寸,蹲在基坑边用碎石画施工流程;安全员杨钊塞给我一本在重点处贴满彩色便签的《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食堂阿姨总多给我打一勺红烧肉,说“年轻人跑现场费体力”。渐渐地,我开始在班前会上能接上话,在钢筋送验、仓号验收时也能指出细节问题,在深夜整理资料时,电脑屏幕映出的不再是迷茫,而是越来越清晰的工作脉络。 有次由于施工进度推进较快,现场钢筋送检、现场巡楼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蹲在办公室走廊里对着手机发呆。师傅梁国亮路过递来一瓶冰镇可乐,罐子上的水珠洇湿了我汗湿的袖口。“小子,怕乱就先理线头。”他指着远处的脚手架,“你看那架子,横管竖管看着杂,实则每根都有位置;咱干工程的,工作上哪能没遇到个坎什么的?怕没用,得学会在乱麻里找主线。”那天傍晚,我按照师傅的指点,在电脑上理出了自己的工作清单,像拆解脚手架结构那样梳理优先级,突然发现那些看似无解的难题,原来都有抓手。 淬炼·在汗水中雕刻成长 对于一位非常有幸进入一个覆盖市政、水利水电、建筑等多领域的多元化学习型团队的求知者,是多么幸运。在永定·金牛片区项目里,人人皆是“功力深厚”的大师,总工程师梁国亮看图纸时能随口报出国内类似案例,安全总监谢富存能随时说出各个工序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资料员的卢洪姐能背出房建、市政的归档标准。我揣着空杯心态扎进去,白天跟着技术部的主任王晨宇跑现场,并以现场施工为基础,深入学习图纸内容;晚上抱着《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啃到深夜。 在新民乡项目配套道路改造扩建上,我们遇到了 “上下两难” 的硬骨头。道路上,路面扩建难,项目周围居民住户、政府单位、应急单位众多,地上产权及设施存在纠纷;道路下,管线迁改难,配套道路横二路、纵二路改造扩建段现有道路地下管线图纸缺失。 一边是工期倒计时的压力,一边是工程环境的复杂难题。各种不可控因素都容易造成项目施工管理难度增大、施工成本增加。“怕不是办法,得拿出七局人的解法。” 项目党支部书记李文亮在党员技术攻关碰头会上鼓励大家。那阵子,我们几个年青人跟着师傅们泡在现场,积极参与“微改造”设计,配合技术组骨干人员制定了风险较小、成本可控的优化方案。让项目不仅实现了对现有地下管线的“0”迁改,也大幅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施工成本;我看着以技术为核心的配套道路改扩建“最优解”,突然读懂了李书记说的“七局人的解法”:不是蛮干,而是带着智慧迎难而上。 逐梦·永远在路上的七局人 远处的塔吊正吊着新一批新钢筋,质检员闫子恒举着卡尺在下面比量,安全帽上的雨水顺着帽檐连成线。我忽然懂了“战友”二字的分量 :它是王晨宇在暴雨中塞给我的雨衣,是卢姐帮我整理资料时划的重点线,是李书记在攻坚会上说的“年轻人往前冲,我们兜底”,更是与我们企业、这份事业同频共振。六十载春秋流转,从山区的水电站到城市的房建市政工程,从手写的施工日志到数字化的项目管理系统,变的是建设工具与版图,不变的是一代代七局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敬畏,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 未来的日子里,我想继续以匠心守望初心,用担当诠释忠诚,在祖国的建设版图上,刻下更多属于水电七局、也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印记——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都是与所爱的事业一起,向着更远的星辰大海,生生不息。(责任编辑 黄灿)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