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西的秋天 |
|
|
|
|
十一月的磨西,秋色浸染山野。绿树为底,红黄点缀,群山如五彩斑斓的调色盘,又如待裱的画卷。贡嘎雪山是画卷上的留白,山间云雾似淡墨轻染。而水电七局的建设者们,正如这幅山河的题款——他们以经纬仪为笔,混凝土为墨,在曾经破碎的山河间,郑重写下重建的篇章。 初到磨西是2023年春天,余震的余悸仍笼罩着这片土地。 贡嘎大道上月季盛开,却无人有心驻足。裂开的路面、倾颓的房屋,与杜甫古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萧瑟遥相呼应。深秋的寒意不仅来自降温的天气,更来自人们眼中的迷茫。作为央企援建队伍的一员,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首批开工的大杉树一期安置点、磨西镇污水处理厂、贡嘎大道等项目,皆是保障民生的关键。 2023年7月16日,磨西项目召开劳动竞赛动员部署会。项目负责人为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授旗,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冲锋,攻坚克难,向着节点目标全力奋进。那是与时间赛跑的日夜。地基开挖恰逢雨季,建设者们一身泥一身水奋战在基坑支护一线;为确保按时交房,夜间施工成了常态。月光下,搅拌车的灯光划破夜空,多个作业面同步推进,工友们轮番上阵,额头上的汗珠在寒意中凝成白汽。而我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让灾区群众的生活重新回归。日夜坚守中,央企的责任担当是我们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精神支撑。 2023年9月5日,项目部在大杉树一期摆起15桌坝坝宴。没有奢华的菜肴,只有普通的家常菜,但灾区群众举起瓷碗,碗沿的磕碰声格外清脆,一句句“感党恩!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发自肺腑。 2024年春节,居民们忙着装修新房,搬家时也是全家老少齐上阵。老人们牵着孩子,拎着锅碗瓢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很多人家新添置了家具家电。这些琐碎的日常,拼凑出灾后重生的温暖图景。就像枝头的果实,历经风雨洗礼,终将迎来秋天丰收时节。 转眼便是秋。磨西的秋日多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景致随处可见。清晨雾未散尽,新建的安置房一期、二期与磨子沟安置点,在大山的包围下静静矗立,黄墙配以牛头图腾,既延续川西民居的风韵,也嵌入了抗震的坚韧。 走在贡嘎大道与海螺沟大道,路旁花木繁茂,路缘石整齐如裁。谁能想到前年这里还是危房遍布、百废待兴的模样。如今,红军小学的崭新跑道旁,国旗杆笔直挺立,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嬉戏,教室里传来朗朗书声。 修复后的磨西古镇,保留了茶马古道的风貌,古老的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一家新开的民宿挂起了红灯笼,老板正忙着在门口摆放盆栽,眼里满是憧憬:“路通了,游客多了,日子会越来越好。”夜晚的磨西炊烟四起,新装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光晕温柔。民宿老板在院里生起篝火,火星噼里啪啦飞溅,与远处雪山的静谧遥相呼应。 重建不仅是修筑道路、立起房屋,更是让生活生生不息,让生命重新扎根。正如白居易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心若滚烫,炊烟自会从废墟再起。窗台能放一盆格桑花,灶膛能燃起蓝色的火苗,屋檐能接住四季的雨水,这便是生活最本真的庙堂,正如《诗经》中“作庙翼翼”的期许,不必雕梁画栋,却承载着最踏实的幸福。 磨西的秋天,没有文人笔下的悲秋之绪,只有重生后的蓬勃生机。那些曾经的伤痛,都化作了成长的力量。作为央企职工,能参与这场灾后重建,是责任,更是荣耀。范仲淹曾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建设者的匠心,亦如山如水,苍茫厚重,又泱泱长流。此刻的磨西秋天,像一杯新酿的青稞酒,初品微涩,而后甘甜绵长,让所有亲历这场重生的人,都不觉沉醉其中,细细回味。 即将离开的办公楼里,施工进度图早已停止更新,“山河无恙”四字格外醒目。曾经的一个午后,细雨霏霏,我撑着伞,抱着用塑料袋包裹着的文件去送,脑中梳理着八个合同工程对应的监理、业主、项管、跟审等各方驻地。而不久后,我们将离开磨西,奔赴下一片需要我们的热土。贡嘎大道的桂花香渐渐淡去,但磨西的秋天已深深烙印于心。夜间独坐办公桌前,我敲下这样的文字:“磨西的秋天,是一片被地震撕裂、又被我们重新缝合的叶子。叶脉里,流淌着古蜀的诗,也流淌着今人的血。”合上电脑,熄去灯光,窗外残月如钩,秋风过处,落叶纷飞。 我深知,真正的离别从来不是转身,而是把一段山河悄悄搬进胸口,从此无论走到哪里,脑海里都会有贡嘎的雪,燕子沟的水,以及磨西的秋天。
|
|
|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