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园地

清有沧浪示子孙

发布日期:2025-04-25     信息来源:安装分局   作者:胡志远   字号:[ ]

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从高空俯瞰成都平原,你不禁会惊叹于这片天府之土的水网密布,以及借此带给成都平原的丰饶富足。而如果我们从锦江汇入岷江处,同时也是整个成都平原星罗棋布的水网汇为一缕的终点——彭山区江口镇向上漫溯。你会发现成都市内的水系大体分为两股,一股在新津陆续与岷江正流汇合,而另一股则是在成都市区内形成双江抱锦之势,使得原本并无通航江河的成都在唐代甚至可以做到“门泊东吴万里船”。而继续向西北探寻,原本纷乱无章的水网逐步清晰,直至到达位于成都市西北的都江堰市,泊江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蒲阳河、沙沟河、黑石河近乎呈蛛网状在市区内奔流,而诉诸蛛网的原点,便只能是那个清有沧浪、润泽千秋的水利设施了……

同样的,若是要讨论为什么四川盆地内多是小型丘陵,耕地破碎,大块的平原仅有成都平原一处,而成都平原也并不像江汉平原、三江平原一样土地广袤,大江横流,却有农业大省的名号,乃至于被号称为“天府之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将视线,投向成都平原的西北处……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市西北面的龙门山麓,这里是整个成都平原灌溉系统的制高点。李冰将都江堰址选于这里,就是希望借地势使得岷江水全程完成自流灌溉。在两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代,李冰率领蜀地人民在此水泼火烧、凿山开石,兴建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等一系列建筑。同时借助精巧的工程设计实现了预定的水利目标。比如“四六分水”和“二八分沙”,都江堰经由鱼嘴分水,但下方河道却并非一模一样,而是分成了窄而深的内江与浅而宽的外江。使得汹涌奔流的岷江水转为静水深流的成都内河,构思之巧,莫不过此!甚至还不止于此,为了防止百年难遇的洪水卷上鱼嘴,甚至冲入成都,李冰还在鱼嘴后面设置了一个分水堰,这道仅高出内江河床两米的矮堰平时可以拦截内江的水流,而到了洪水来临之时,多余的水可以迅速地翻过这道堰口流入外江,若是洪峰凶猛,则可以直接冲毁这道由鹅卵石筑成的堤堰,发挥最大的抗洪能力。但岷江水所携带的泥沙也同样是一个大问题,于是李冰将都江堰设置在岷江的拐弯之处,借由古人早已深谙的河流凸岸堆积原理,甚至可以将八成的泥沙借河流自身的优雅弧度直接甩入外江!在内江,由于内岸的崖壁的特殊形状,能让水在宝瓶口处形成回流,将泥沙甚至大块的鹅卵石翻过矮堰堰顶,使这道矮堰同时兼具分水分沙的效果,而这道仅由鹅卵石筑成,却功业赫赫的矮堰,便是大名鼎鼎的飞沙堰。飞沙走石,无愧此名!

作为四川人,我也不知来拜访了几次这座中国水利设施的老祖宗和活化石,但今年五一假期的乘兴雨游,却别有一番风味。因为夏水浩汛的缘故,都江堰各处的水利设施全力运转,都江堰市区的几条河亦是水流湍急。却也让我可以完整一观都江堰的分水抗洪,我漫步于内江侧的玉垒山,聆听玉泉飞下、叮咚作响之声。我拜访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在此思通古人,神接千载之事。我登上整个都江堰的制高点——秦堰楼,向下俯瞰,雨势越发变得急骤,整个都江堰的青山碧水,都仿佛遮上了一层淡淡的帘幕。但在这云帷朦胧之中,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的身影却愈加在我心中清晰起来……

在向景区大门返回的时候,我看到伏龙观旁摆着一排木制的三角形篱笆。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个叫做杩槎,在每年岁修之时,将一排杩槎插入江心,上方放上装满卵石的竹笼以做配重,迎水面覆以竹芭、黄土,便可在江心形成一道简易的堤坝。每年冬季水流平缓之时,人们便用此淘滩清淤、岁修筑堰。正是这坚持了两千三百余年的习惯,才得以让都江堰直至今日仍然生机勃勃,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系列都江堰附属工程,甚至让都江堰的水流翻越龙泉山,覆盖到大半个川中丘陵!都江堰灌区面积已经达到1130余万亩,时至今日仍是全国第一。

对岸烟林二王庙,宝瓶北望老龙门,以李冰为首的千百代治水功臣,留名青史只不过是他们功业的附属品罢了,他们孜孜不倦以求的,是将清澈的沧浪之水留给子孙后代。站在宝瓶口前,看着刚从龙门山流下的清江碧水在回环处旋入内江,我不禁在想,我们又该如何将这清有沧浪,示于子孙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