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园地

质量无国界 匠心守初心

发布日期:2025-09-26     信息来源:夹江公司   作者:王强   字号:[ ]

回想起在巴基斯坦潘杰兰项目奋战的那些日日夜夜,原项目部副经理郭浩的身影总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那是我职业生涯里,对“质量无国界,匠心守初心”这句话最深刻的一次实践感悟。

那时的项目营地,白天是漫天漫地的黄沙,一出门就能感受到细沙打在脸上的触感;夜晚倒有几分静谧,星河低得仿佛伸手就能碰到。电缆桥架在烈日下泛着光,郭浩的身影总在这些设备间穿梭。我至今记得他常穿的那件工装,后背印着的公司logo洗得有些褪色。郭浩的沟通能力,是我当时最佩服的一点,面对表情严肃的外方业主和监理,他一口流利的英语配上生动的手势,总能把电气安装的技术细节讲得清楚明白。可一转身,面对围过来的当地“老巴”员工,他又能立刻切换成最简单的词汇,比如把“绝缘层剥离长度”说成“电线外面的皮要剥这么长”,再蹲下来在沙地上画个简单的示意图,一点点把复杂的电气技术要求讲透。那种在两种文化、两种沟通语境里游刃有余,既带着专业自信,又满是耐心与担当的模样,现在想起来,我心里依然会生出敬佩。

其实项目现场的挑战,远比我们出国前想象的要大。外方业主和监理对电气安装的标准,近乎苛刻。我见过他们检查控制柜,拿着直尺量电缆桥架的间距,哪怕差1毫米都要标注出来;就连接线的弯弧角度都要反复核验好几遍,验收单上签一个名字,都要先确认所有细节没问题才下笔。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当地“老巴”员工兄弟们,虽然干活热情很高,也愿意学,但技术基础确实参差不齐。他们对图纸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照着做”,对“精细化”施工背后的质量意义,比如为什么线号管要二次核对、接线端子要复核扭矩,其实没太想明白。有时候为了赶进度,他们会凭着老经验省略这些步骤,觉得“差不多就行”,可这对我们追求“零隐患”的质量目标来说,无疑是埋了颗定时炸弹。

面对这种“对外要守标准,对内要带队伍”的双重压力,共事一年多,我从没见过郭浩急躁或抱怨。他的应对方法很实在,对外始终坚持“用数据说话”。开会的时候,他从不跟外方争条款的字面意思,而是把图表一摊:“看,这是合同标准要求,这是我们的实测结果,偏差率在0.5%以内,完全符合要求。”就是这种不卑不亢、用事实说话的方式,让我们一次次顺利通过核验,更让外方从最初的疑虑,慢慢变成了信任。

对内带队伍,郭浩更是把“传帮带”的老传统落到了实处。他总说“光说不练没用,得手把手教”。因为语言和术语的障碍,他在现场教学时,一直奉行“我做你看,你我同做,你做我查”的原则。我记得有次他蹲在电缆沟边,握着一个年轻巴籍员工的手教剥线,一边调整剥线钳的力度,一边说:“你看,绝缘层要留这么长,太短会伤铜芯,太长又接不牢固,质量就是在这些细节里。”

还有件事我印象特别深,一个叫“阿里师傅”的老巴员工,经验挺丰富,有次为了赶在日落前完成控制柜接线,偷偷省了端子二次紧固的步骤。郭浩巡检时发现了,没当场批评,而是让整个小组都围过来,用带着点口音但很清晰的英语说:“兄弟,质量没有捷径,今天省半圈扳手,明天可能就会停机。”这句话,不光阿里师傅记在了心里,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是对“质量”最好的注解。最后,我们负责的中控室电气系统,不仅在最终验收时“零整改项”一次性通过,还在之后一年多的试运行里实现了零故障,业主高层还特意组织团队来参观。

在这个质量月里,我把这段经历写出来,一方面是想记录下那些在异国他乡为质量坚守的日子,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醒自己,不管面对什么项目、什么挑战,都要守住“零质量隐患”的初心。(责任编辑 兰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