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园地

打工人与茶叶的“相爱相杀”

发布日期:2025-03-28     信息来源:夹江公司   作者:郑湘   字号:[ ]

作为一名日常与咖啡续命的社畜,得知要去茶园研学时,我脑海里自动播放起“采茶舞曲”的BGM。直到坐在大巴车上,手里还攥着没喝完的冰美式,心想这次要和茶叶来场“破冰行动”。

下午的茶园微风袭来,正值春天,是个喜欢的季节。茶树整齐得像Excel表格。讲解员小姐姐带领我们示范采茶时,两根手指轻巧一掐,“两叶一芯”的标准动作看得我们直呼专业。可等自己上手才发现,嫩芽和老叶简直像双胞胎,每次自信满满摘下来的,总是发现几片“超龄茶叶”。但是没关系还是悠然自得着!蹲着采半小时后,办公室久坐的老腰开始抗议,隐隐作痛还费颈椎,像做了一个不太会的高难度瑜伽。采茶也是个费体力活呀。当竹篓里终于铺满青翠,手指尖残留的草木香,倒是比键盘上的咖啡渍清爽许多。

走进制茶区,热浪裹着茶香扑面而来。老师傅翻动茶叶,看着青叶在热锅里翻滚,我们集体倒吸凉气——这简直是现实版“铁砂掌”修炼现场。

揉捻环节最有意思。跟着师傅“顺时针三圈逆时针两圈”的手法揉茶,好像在给茶叶做马杀鸡。当看到双手沾揉出的茶汁染绿手掌,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匠人的印记”。

茶艺课堂小姐姐行云流水的动作让我们看得入迷。可等到自己实操,注水壶重得像是哑铃,盖碗烫得差点表演“空中飞茶”。一只手怎么都拿不起来!

不过当亲手泡的茶汤入口,那缕回甘确实比速溶咖啡多了几分禅意。想起父亲以前说过:多喝茶可比那些“垃圾食品”对身体好喔。

在茶博物馆里,宋代的黑釉茶盏让我想起办公室的马克杯,明代的茶马古道地图堪比古代版“物流路线图”。最震撼的是看到五十年代的手写制茶笔记,工整的字迹里藏着茶叶发酵的温度曲线——这大概就是最早的Excel表格吧?参观完博物馆我们沿着整个山庄转了一圈,感受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在工作之余出来体验的感觉实在太好,心里不仅默默期待着能有下一次活动。

返程路上,看着伴手礼茶包,突然觉得键盘旁的咖啡杯有点孤单。这次研学就像给生活按了暂停键,在茶香里重新校准了感知自然的频道。虽然明天依旧要面对KPI和报表,但至少泡茶时学会了“凤凰三点头”——生活如茶,总要学会在滚烫中舒展姿态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