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园地

【新人心语】我的家乡,河南

发布日期:2025-07-30     信息来源:五分局   作者:陈苏亿   字号:[ ]

站在工地上,耳畔是机器的轰鸣,脚下是南方的土壤。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员工,心潮澎湃间,千里之外的家乡河南,那份沉甸甸的思念总在胸中激荡。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片养育我的土地,聊聊那些塑造了河南人精神筋骨的故事,它们或许不都惊天动地,却如黄土地般厚重坚实。

提起河南,许多人会想到“天下粮仓”的称号。然而,这片沃土也曾经历过刻骨铭心的苦难。1942年,那场席卷中原的大饥荒,是河南精神底色最悲壮的一撇。在河南老一辈的口中,有许多关于大饥荒的故事,还记得,小时候,奶奶曾对我讲过这样一则见闻:当时赤地千里,饿殍枕藉,连树皮草根都被啃食殆尽。一支运送军粮的车队,艰难地穿行在死寂的村庄间。车辙旁,是奄奄一息的百姓。一位枯槁如柴的老农,颤抖着伸出仅剩一把力气的手,不是乞讨,而是将藏在自己怀里、不知省了多少顿才攒下的一小把糠秕,颤巍巍地塞进了军车的缝隙。他对满面泪痕的士兵说:“弟兄们……拿着……吃饱了好打鬼子。咱河南人……饿死,总比当亡国奴强!” 这是千千万万濒死河南农民无声的抉择。他们在自身命悬一线之际,仍将最后一口“活命粮”推向抗日前线,献祭自己的生命,以支撑民族的脊梁。这份在至暗时刻用生命诠释的担当,是河南人精神图谱上最悲怆也是最壮丽的一笔。

这份源自苦难的坚韧与担当,早已融入了河南人的血脉,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悄然绽放:

“豫”见包容:作为“中国之中”,河南自古就是四方辐辏之地。无论是神都土上的悠悠驼铃,还是客商云集的汴梁城,河南人以“中”的胸怀,接纳八方来客,融汇南北文化。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里,就藏着这份兼容并蓄的滋味。就连南北相争的“豆腐脑的甜咸”,在河南你不必纠结,我们甜咸都有,甚至你还可以来碗“两掺”,尝尝豆腐脑与胡辣汤在舌尖碰撞出的崭新滋味。

“中”的担当:无论是98年抗洪前线跃入激流的子弟兵,还是汶川地震后星夜驰援的河南救援队和满载物资的卡车;还有胖东来、蜜雪冰城这样在灾难面前慷慨解囊、平价保供的本土企业,河南人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位卑未敢忘忧国”。

“粮”心守护:河南拥有全国1/16的耕地,却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这不仅仅是土地的馈赠,更是无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河南农民,用汗水、坚韧和世代相传的耕作智慧,默默扛起的“中国饭碗”的重任,坚守这一年又一年的耕地红线。田间地头那黝黑的脸庞和粗糙的双手,是中国粮仓最坚实的底座。

“韧”的传承:从豫剧舞台上高亢激昂、百折不挠的唱腔,到洛阳水席、开封灌汤包等历经岁月淬炼的美食技艺;从遍布全国的“河南担”(挑夫)以肩膀扛起生计的辛劳背影,到如今无数河南籍务工者在他乡各行各业勤恳打拼的身影,无不渗透着那份“天塌下来当被盖”的乐观与坚韧。

“根”的情怀: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无论是每年清明海内外华人齐聚黄帝故里寻根拜祖的盛况,还是无数河南人无论走多远,都心系家乡、反哺桑梓的深情,这份对“根”的眷恋与守护,是河南人精神世界最温暖的底色。

这就是河南,这就是河南人。他们或许不善言辞,却有着黄土地般的厚重与朴实;他们经历过深重的苦难,却淬炼出百折不挠的韧劲;他们身处中原腹地,却心系家国天下,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担起那份“中”的责任。那份1942年饥民递向军车的“最后一把粮”里蕴含的精神——在绝境中坚守大义,在平凡中铸就不凡,在奉献中诠释担当,早已超越了历史瞬间,成为流淌在河南人血脉中的永恒基因。

今天,我,一个普通的河南小孩,带着这份来自厚土孕育的坚韧精神,加入了水电七局这个光荣的集体。站在新的起点,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无论是建设一座宏伟的大坝,还是耕耘一片希望的田野,其精神内核是相通的——都需要那份脚踏实地、坚韧不拔、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河南劲儿”。这份劲儿,是父辈在田埂上躬耕的脊梁,是祖辈在苦难中挺立的傲骨,也将是我在施工一线上挥洒汗水、学习成长的动力源泉。

我将以家乡赋予我的这份韧性与担当为基石,像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河南人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在时代的召唤中挺起脊梁,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为点亮万家灯火贡献自己一份坚实而温暖的力量——因为,我们河南人,生来就是挺直的梁!(责任编辑 兰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