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园地

承伟大抗战精神 筑边疆根基

发布日期:2025-09-18     信息来源:一分局   作者:黄荣   字号:[ ]

2025年4月,我告别熟悉的故土,来到新疆投身水电建设事业。初抵天山脚下,戈壁的辽阔与草原的壮美令我震撼。

风卷沙砾漫平丘,砾石铺就千里毯,长风嘶吼过无人区,落日熔金压瀚海。不见飞鸟掠长空,草木遮荒丘,唯余风沙与骄阳雕刻的粗粝天地。在这片苍茫之中,水电建设者以不屈的热诚、胡杨般笔直的脊梁,顶着大漠不驯的筋骨,在苍茫戈壁褶皱间向下扎根。

随着九一八纪念日的临近,翻阅新疆抗日历史资料,那些跨越近百年的家国情怀,让我对“边疆”二字有了更深的认知——这里不仅有“大漠孤烟直”的壮美风光,更沉淀着各族儿女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脉深情。

回溯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硝烟虽未直接漫过帕米尔高原的雪峰,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呐喊,早已穿透戈壁风沙,在新疆大地激荡起同仇敌忾的浪潮。

彼时的迪化(今乌鲁木齐),维吾尔族商人打开珍藏的货柜,将绸缎、药材尽数捐出,坦言“国若不存,家何能安”;草原深处,哈萨克族牧民赶着牛羊踏过晨霜,牛羊的蹄印在募捐点外连成蜿蜒的“爱心长队”;街头巷尾,汉族、回族等各族群众聚在一起,用不同语言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字字铿锵如铁,句句饱含热泪。

据史料记载,1938至1940年间,新疆各族民众募集的钱款可购置10架战斗机,捐献的粮食、布匹沿着“戈壁古道”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线,用“西北后方补给线”的坚守,书写下“虽远在边疆,必与祖国共存亡”的悲壮誓言。那时的新疆,没有先进的工程设备,没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但各族人民用最朴素的行动印证:爱国从无地域之分,担当不分民族之别。

如今,我作为水电七局一分局的一员,在新疆参与项目建设的日夜,常常会想起这段历史。当年,各族群众用牛羊、绸缎支援前线,以“涓滴之力汇就磅礴伟力”;今天,我们用钢筋、水泥构筑边疆发展的根基,以“基建赋能”点亮民生希望。

在项目工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与本地同胞并肩作战:我们一起翻越戈壁沟壑勘察地形,确保工程路径契合要求、便于施工且避开生态敏感区;我们一起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难题,保障每道单元工程的稳固安全;我们顶着戈壁的烈日优化施工方案,让每一根钢筋都经得起风沙侵蚀与岁月的考验;我们冒着严寒排查设备隐患,确保各项单元工程、各个机械接口零故障正常运行——这何尝不是新时代“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精神的延续?从抗战时期的“物资支援”到如今的“基建报国”,变的是报国的方式,不变的是一代代人“扎根边疆、服务祖国”的赤子之心。

九一八的警报每年准时响起,那尖锐的声响不是对苦难的沉溺,而是对初心的唤醒,更是对当下担当的鞭策。作为新时代的水电建设者,我们站在新疆这片承载着厚重家国情怀的土地上,更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将当年各族人民的抗倭精神融入血脉: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劲攻克施工难题,让希望的光芒点亮边疆的万家灯火;以“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诚意融入当地,在建设中传递温暖、凝聚力量;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精品项目,让工程成为水电七局扎根新疆的“口碑纽带”;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坚守岗位,让水电工程成为连接民族情感、助力边疆发展的“民心工程”。

从1931年戈壁上的募捐队伍,到今天工地上的水电建设者,岁月流转改变了时代的模样,却从未改变“家国一体”的信念。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初心映初心,用双手筑起边疆发展的“坚固堤坝”,让九一八精神在新时代的新疆大地上,绽放出属于水电人的璀璨光芒,书写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崭新篇章。(责任编辑 兰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