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从工具恐惧到思维共生 |
|
|
|
曾几何时,受科幻电影的影响,我对人工智能始终怀着一种二元对立的偏见,仿佛这个由 0 和 1 编织的世界,注定是人类思维的镜像对手,但,这次培训如同一束强光,穿透了我的认知的雾霭,让我在代码的闪烁与思维的碰撞中,重新丈量人与 AI 的关系坐标。 工具恐惧的本质,是思维画地为牢的隐喻。当我们将 AI 视为威胁人类主体性的“他者”时,实则陷入了非此即彼的认知窠臼。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张力教授,用 DeepSeek 模型的交互演示,为我们拆解了这种思维桎梏。当他以日常问句得到平淡回答,转而用“角色定位 - 能力范畴 - 任务背景 - 具体要求”的四维框架重构提问时,AI 输出的质量跃升,犹如暗室中突然点亮的灯盏,照亮了人与工具协同的可能 —— 原来不是 AI 不够智能,而是我们尚未学会与它对话的语言。 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代码生成的演示:传统排序算法需要 200 行的繁琐编码,在 AI工具面前,仅需五条自然语言指令即可构建核心逻辑,这不是对人类编程的颠覆,而是思维效率的跃迁,让我们从机械重复中抽离,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问题建构。 此刻我才明白,对 AI 的抵触实则是思维惰性的保护色。我们害怕走出熟悉的舒适区,却忽略了这个数字工具本质上是思维的外延 —— 当我们将辩证思维的锋芒、系统思维的经纬注入其中,AI 便不再是冰冷的算法集合,而是能折射人类智慧光谱的棱镜。它不是替代我们思考的对手,而是能将思维维度无限拓展的放大镜,让那些潜藏在认知褶皱里的可能性,在数据的土壤上抽枝发芽。 玻璃幕墙上的云影依旧流转,而手中的工具,早已不再是冰冷的存在。它是镜子,映照着我们思维的局限;它是翅膀,托举着我们飞向认知的新高度。在这个人机共生的时代,或许真正的智慧,就藏在我们望向工具时,眼中闪烁的那束融合了警惕与期待的光芒里 —— 那是人类永远保持开放的姿态,也是文明不断向前的注脚。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