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质量文化之魂 夯高质量发展之基 |
|
|
|
金秋九月,全国再度掀起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强国建设”为主题的质量提升热潮。对于肩负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使命的水电七局夹江水工而言,质量不仅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我们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的责任与承诺。而质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这种责任与承诺得以践行的根本保障,是推动企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内在动力。 质量文化:企业发展的价值根基与精神内核 质量文化首先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价值观,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稳定性。 质量是信仰,更是责任。在水电行业,质量关乎国计民生。一座大坝的稳固、一台机组的可靠运行,不仅关系到巨额国有资产的投资效益,更直接关系到下游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的质量文化必须建立在极高的道德标准和责任意识之上。它要求每一位员工,从项目经理到一线操作工,都必须将质量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将“质量第一”内化为一种职业信仰和行为自觉。这种信仰体现在混凝土浇筑时对配合比的严格把控,体现在焊接作业时对每一道焊缝的精心处理,体现在机电安装时对零点一毫米误差的极致追求。 工匠精神是质量文化的精髓。在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工匠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珍贵。它代表着对专业的敬畏、对完美的执着和对传承的担当。我们的质量文化需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表彰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钻研技艺的老师傅,鼓励那些勇于创新、攻克技术难题的青年才俊。他们的存在,让冰冷的标准有了温度,让严谨的工艺注入了灵魂。正是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偏毫厘不敢安”的细致和“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构筑了我们质量文化最坚实的底蕴。 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召唤。回顾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学习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创新乃至引领世界,正是一代代水电人秉持对质量的不懈追求,才铸就了如三峡、白鹤滩这样举世瞩目的精品工程。这些工程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丰碑,更是质量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们告诉我们,没有高质量,就没有话语权;没有深厚的质量文化,就无法行稳致远。面向未来,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开启和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我们对质量内涵的理解正在深化——它不仅是符合性质量,更是适应性、竞争性和卓越性的质量。这要求我们的质量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价值内涵。 体系与方法:质量文化落地的实践路径 优秀的文化需要科学的体系和方法来承载和实现。质量文化必须融入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构建现代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体系化建设是质量管理的骨架。我们要持续完善并严格执行基于ISO 9001、ISO 45001等国际标准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确保其覆盖所有业务领域和项目类型,并实现从总部到项目末端的有效穿透。更重要的是,要让体系“活”起来,避免“两张皮”现象。这需要通过持续的培训、审核和绩效评估,确保每一项程序、每一个标准都得到理解和执行,使体系要求真正转化为员工的行为习惯。 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的质量控制。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必须将质量控制的关口前移,实施覆盖“规划设计-采购-制造-施工-调试-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源头控制: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和评价机制,确保原材料、设备及外协服务的质量可靠。 过程控制:大力推行“首件制”“样板引路”和“三检制”,应用BIM技术、智能传感器、无人机巡检等数字化手段,对关键工序、隐蔽工程实行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追溯机制:建立重点工程材料和重要工序的质量可追溯系统,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快速定位源头、界定责任、实施改进。 驱动技术创新与持续改进。停滞的文化是僵化的文化。质量文化必须是动态的、进取的,以持续改进和技术创新为引擎。 鼓励质量改进活动: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合理化建议、质量攻关等项目,搭建经验交流平台,让一线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质量难题。 拥抱数字智能:积极推进“智能建造”和“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分析和智能预警,提升质量管理的效率和预见性。例如,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检测焊缝外观质量,利用大数据模型预测混凝土强度发展趋势等。 标准引领:不仅要严格执行国标、行标,更要鼓励企业针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制定高于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和工法,形成技术壁垒和品牌优势。 生态与氛围:凝聚质量共识的沃土 质量文化不是管理者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全员参与、多方协同的集体舞。营造良好的质量生态是文化生根发芽的关键。 做好领导垂范与责任传导。文化建设,领导是关键。各级管理者必须是质量文化的首要倡导者、践行者和捍卫者。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传递对质量文化的绝对重视。要建立健全覆盖全员、全岗位的质量责任制,将质量目标纳入绩效考核的硬指标,运用“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让重视质量者受尊重、得实惠,让忽视质量者受惩戒、有压力,确保质量责任层层传导、有效落实。 做到全员参与与能力提升。每一位员工都是质量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要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提升全员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今年的“质量月”活动,包括知识竞赛、技能比武、云课堂等,正是为了此目的。要确保培训内容贴近实战、形式生动多样,让员工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要赋能一线,给予员工发现质量问题和停止作业的权利,激发其主人翁意识。 构建协同共赢的质量生态圈。现代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设计、分包商、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协作来完成。要将他们纳入我们的质量文化体系中来,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开展联合培训、共享最佳实践、统一质量标准,构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质量共同体。只有整个价值链的质量能力提升了,我们最终交付的产品质量才有根本保障。 营造崇尚质量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栏、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大力宣传质量政策、标准、知识和正反案例。要定期评选和重奖质量标兵、先进班组,分享他们的感人故事和成功经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企业内最动人的风尚。 超越与创新:新时代质量文化的内涵拓展 步入新发展阶段,质量文化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演变,我们必须敏锐洞察并主动拥抱这些变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我们的质量文化必须更加鼓励创新、包容试错,支持将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如新型材料、低碳技术、智能算法等,快速转化为提升工程质量和运营效率的现实生产力,以质优带动创新,以创新驱动质变。 “双碳”目标下,质量的内涵扩展到了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性。这意味着我们在关注工程实体质量的同时,还要关注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和碳排放。我们的质量文化需要注入绿色基因,推动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施工和绿色运维,努力打造在全生命周期内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工程”。 随着国际业务的拓展,我们面临着不同标准、不同文化背景的挑战。我们的质量文化必须具备全球化视野,既要坚持我们的质量底线,又要善于学习和融合国际先进标准(如FIDIC条款)和本地化要求,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实现共赢,用卓越的质量赢得国际市场的尊重和信任。 结语:以文化之力,铸就永恒质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其产生的能量却是巨大而持久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位七局人日复一日地坚持、一代又一代地传承。 让我们以此次“质量月”为新的起点,将质量的价值观深植于心,将科学的方法论运用于行,共同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让我们以文化之力,铸就一座座经得起历史、时间和人民检验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服务国家“质量强国”战略和能源安全战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责任编辑 兰鸥)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