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园地

在岗位经纬中编织青春坐标

发布日期:2025-08-11     信息来源:技师学院   作者:贺佳琪   字号:[ ]

晨光穿过实训楼的玻璃窗,落在数控机床的操作台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站在教学楼的连廊上望去,穿着蓝色工装的学生正列队走向实习工厂。自踏入校门开始,我的青春便与这片土地上的齿轮、教案和文字紧密相连,在教务处、综合办的岗位转换中,逐渐读懂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坐标。

讲台微光:在公式与星光间播种理想

2020 年盛夏,岷江畔的蝉鸣裹挟着未散的燥热,我拖着两箱行李走进眉山工程技师学院。教务处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嗡嗡唱着,窗台上的绿萝垂着新抽的嫩芽,像极了我此刻心里揣着的忐忑与期待。

第一堂物理课的备课笔记反复修改,生怕漏了哪个步骤让学生困惑。可真正站在讲台上才发现,这群穿着实训服的孩子眼里,藏着对知识最朴素的渴望。后排有个男生总低着头,对人不理不睬。那天晚自习,我搬了张椅子坐在他旁边,从学习规划一路聊到大学生活,他沉默的神情渐渐舒展了些。

这段讲台岁月教会我:教育者的使命,是把知识的星光种进每个等待发光的生命里。2021 年,我获得 2020 年度水电七局 “优秀共青团员” 荣誉称号;同年,撰写的论文在眉山市中等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这些荣誉是对过往工作的肯定,更鞭策着我在教育岗位上持续精进。

笔墨春秋:用文字镌刻校园的温度

2021 年8月,我从三尺讲台转到综合办的宣传岗位。第一次举着相机拍开学典礼时,手心沁出的汗濡湿了快门键。看同事们精准捕捉师生相视一笑的瞬间,才懂宣传从不是案头的文字游戏,而是用镜头与笔墨编织校园精神图谱的细活。

为了做好每一项宣传工作,我跟着老教师们蹲守实训车间。看他们屈着关节分明的手,手把手教学生调试设备;听他们在机床嗡鸣里,絮叨三十年来职教事业的潮起潮落:“我教过的学生里,有当厂长的,有开工作室的,但我最骄傲的是,他们都记得怎么把工件打磨得又快又好。” 这些话像火星,落在稿子里便燃成了光。

我们精心策划了 “开学季”“技能文体节” 等系列报道,将用镜头捕捉师生们的精彩瞬间,定格那些鲜活而动人的画面。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在文字的酝酿中渐渐发酵,成为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每当有报道被转载,我便愈发笃定:一篇好稿该有浸润生活的烟火气,更该有扎根教育的深厚底气。

2023年筹备学院校史展厅时,收集到了不少老照片,有老教师们在旧厂房前的笑容,还有历年技能大赛的奖牌照片。当这些影像配上“从技能培训到产教融合,五十年写就职教答卷” 的文案,连新来的00后教师都拿着手机反复翻看。

这几年,我先后获评公司“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记者”、学院“岗位标兵”,指导学生斩获市级比赛二等奖,还担任过市级赛事的优秀评委。这些荣誉像串在时光线上的璎珞,提醒着我:笔墨春秋里,每个字符都在为教育的温度作证。

步履不停:在成长中收获前行的力量

从三尺讲台到宣传阵地,角色在变,坐标在移,但那份对真实的敬畏、对细节的珍视,始终如锚般沉淀在职业底色里。

宣传工作教会我的,远不止推文排版的疏密、视频剪辑的帧频,更重要的是习得一种视角 —— 用真诚作镜头,于平凡日常的肌理中,捕捉那些奔涌的不凡力量。就像 515 展厅里的照片,每个镜头后都是职教人的执着:是对技术精度的千锤百炼,是对薪火传承的矢志不渝。而我们这些记录者,不过是轻轻拂去时光的尘埃,让那些闪耀着初心的印记,在岁月长河里继续发光。

青春的重量,从不在惊天动地的传奇里,而在日复一日的深耕细作中。当每周的推文收获师生的点赞与留言,当展厅的展品勾起访客的回忆与共鸣,当短视频让更多人读懂职教背后的坚守与温度,我忽然懂得:那些在键盘上敲出的文字,镜头里定格的瞬间,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情,早已悄悄融入企业发展的年轮。这每一份微小的付出,都是七局青年与企业同频共振的成长注脚。

我们在岗位经纬里编织青春坐标,在时光里默默扎根,向着未来,拔节生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