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火淬精神——红岩记忆与新时代铁军的使命叩问 |
|
|
|
嘉陵江波光潋滟,夏日的晨晖穿过红岩村苍劲的黄葛树,在青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跟随水电七局重庆轨道27号线站后项目的队伍,我步入红岩革命纪念馆。当指尖触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门框的裂痕时,1941年的烽烟骤然迫近——电台的嘀嗒声穿透时空,先辈们伏案疾书的身影在昏黄油灯下定格。这座屹立于战时陪都的“红色灯塔”,曾以星火之芒刺破国统区的漫漫长夜;八十年后的驻足,于我们而言,是一场精神的淬火重生。 雾都明灯:暗夜航行的精神舵盘 皖南事变后的重庆,危机四伏。中共中央南方局如孤舟行于骇浪,周旋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堵与日寇轰炸的硝烟间。展柜中泛黄的《新华日报》上,墨迹凌厉如刃——那是共产党人以笔为枪的战场。讲解员轻叩复刻的防空洞石壁:“空袭警报常伴深夜,周总理在此批阅文件,岩洞回声成了他的工作钟摆。”踏入饶国模故居,肃然起敬。这位“红岩村母亲”将大有农场三百余亩土地无偿供给南方局,私产化为革命基石。她亲手栽植的樱桃树今已亭亭如盖,而当年树下的棚屋里,她与子女蜷居一隅,将别墅让作党的指挥部,彼时红岩的每一盏油灯,都在为破碎的山河守护星火希望。私产可捐,脊梁不弯——此乃红岩最深沉的地基。 碎砖铸魂:瓦砾之上的信仰丰碑 “这栋楼历经三次轰炸,三次从废墟中站起!”讲解员抚过办事处墙壁的弹痕,声如金石。最撼人心魄的,是入口处那张黑白照片:1940年5月,日机炸弹震塌墙体,硝烟未散,周恩来与邓颖超已并肩立于残垣之前。身后裂壁狰狞,反衬出二人眉宇间的从容。“我们是炸不走的!”——宣言随快门声烙进历史。四十五年后,邓颖超重访旧地凝视此照:“这照片,就是共产党人压不垮的证言!”真正的革命乐观,是看清深渊后,依然选择在裂痕前挺立成峰。 薪火相承:从红岩到轨道的使命接力 走出纪念馆,伫立在嘉陵江畔,我仿佛看见那张断壁前的合影在时光长河里显影:周总理的目光穿透八十年烟云,落在我们轰鸣的工地上。那抹从容的微笑,正是交付给新时代建设者的精神火炬:“虽不直面炮火,却在岩层深处拓民生之路;纵难沐浴天光,仍以匠心托举城市腾飞之翼。” 红岩精神非陈列于展柜的旧物,而是熔铸于钢轨的现代基因——在瓦砾上筑路,于挑战中创新,便是新时代铁军对“炸不倒”信仰的铿锵回响。当未来列车呼啸穿行,那铿锵的轮轨声,便是我们写给英雄城市的誓言:山河今无恙,灯火映长虹;铁军之魂,永拓新程!(责任编辑 兰鸥)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