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园地

金陵絮日

发布日期:2025-05-13     信息来源:轨道分公司   作者:董艺   字号:[ ]

南京的五月,柳絮便纷纷扬扬地飘起来了。

起初我并不曾觉察,只道是春风拂面,颇有些暖意。行至路上,忽见空中浮动着点点白絮,它们不疾不徐地游荡于半空,时而上升,时而下降,初时稀疏,继而渐密,竟如雪花一般,却又比雪花轻盈得多。

我坐在鸡鸣寺前的石阶上小憩,驻足观望,周围全是高大的梧桐树木,未见柳树,不知这柳絮从何处来,亦不知往何处去。有的飘至行人肩上,便悄然附着;有的落在道旁灌木丛中,便隐没不见;更多的则继续它们的飘游,越过马路,飞向远方的湖畔。阳光穿透这些细小的絮体,竟使它们显出半透明的质地,边缘泛着微光。

寺内古木参天,寺外车水马龙,金陵的柳絮在这古今交织的空间里自由来去。有几团飘进了寺门,在香炉上方盘旋,与升腾的香烟混在一处,难分彼此。一个老僧走过,袍袖轻拂,便将几团柳絮揽入袖中,他却浑然不觉,继续向前踱去,我想,这柳絮大约也会沾染些佛性罢。

南京的孩子们对柳絮颇有兴趣,看见三五小儿在空地上追逐柳絮,试图用手捕捉。然而柳絮岂是易捕之物?眼看就要得手,一阵微风来,它又轻盈跃起,逗得孩子们跳脚不已。偶有成功者,便将捕获的柳絮小心捧在手心,向同伴炫耀,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不一会儿,那柳絮又自指缝间溜走,孩子们便又开始新一轮的追逐,这游戏看似简单,却能消磨半日光阴,且乐此不疲。一团柳絮从我脸前飘过,我顺手一捉,第一次触及这种蜷在手里似有似无的东西,柳絮的中心是极细小的种子,周围辐射出无数细丝,每根丝上又有更细的绒毛,结构精巧至极。

河畔处的垂柳枝条婆娑,几乎触及水面。前一阵子我路过时,只觉其绿意可人,却不曾留意它们亦会孕育这般繁多的絮,走在路上,常有絮团迎面扑来,有的竟钻入鼻孔,使人不得不连连喷嚏。本地人对此习以为常,或挥手驱赶,或掩面疾走;唯我这初来乍到者,每每为这突如其来的“飞雪”所惊,继而感到几分新奇。

我倒是渐渐喜欢上了这柳絮纷飞的景象,它们无拘无束,随风而行,不择地而居,颇有几分超然物外的气度。观察久了,竟能从中看出些门道来:早晨的柳絮多贴地而行,因这时地面温度低,气流下沉;午后的柳絮则喜欢攀升,在较高的空中形成絮流;傍晚时分,它们又变得慵懒,缓缓沉降。若遇雨天,柳絮便集体隐匿,不知藏身何处,待雨过天晴,又纷纷现身。

回项目部的路上已是晚上,街上几无行人,唯有柳絮相伴,竟不觉寂寞。灯光映射下的柳絮成了暗黄的棉花,它们在空中缓缓旋转,我想,若有一阵风来,将这絮一齐卷向高空,那景象必定极美,然而风却总不如人意,时而东,时而西,搅得柳絮乱舞,反倒失了秩序。我满脑子涌起了一系列的古诗句,如《赤壁赋》中“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句,又或者是《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描写,亦或者是“大雪纷飞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最后“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幻想着战争时代若是没有棉被,可否用柳絮充当,但《天工开物》确有记载:“柳絮不堪为纩”,因其“质轻不任压”,倒是《本草纲目》说柳絮可“止血疗疮”,想来战时或许另有用处。越想越觉得很有意思,有的时候意境到了,内心的感觉便随之而来。到项目部门口了,我捡起地上的一团柳絮放入口袋,算是留个纪念。

最深的离别,不是飞絮辞枝,而是明知留不住,却依然在年轮里,刻下一圈又一圈的等待。

柳絮飞尽春亦老,它们来过,又走了,如此而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