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点报道

【打造“三心”工程】“宣化”承流

————当百年古城浇筑“数字基地”

发布日期:2025-09-25     信息来源:轨道分公司   作者:段汶辰   字号:[ ]

京西第一府的夕阳别有韵味。金色的余晖掠过明城墙斑驳的砖石,在崭新的智算中心玻璃幕墙上流转折射,这座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古城,正以钢筋铁骨的身姿承接数字经济时代的浩荡洪流。

技术之变:在跨界探索中蹚新路

燕赵大地从来都是开拓者的主场。2024年,一支专精轨道交通建设的队伍跑步进入宣化古城。在他们面前,是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智算中心建设蓝图——这不仅是水电七局轨道分公司首个房建市政项目,更是京津冀“东数西算”战略的关键落子。

“从修铁轨到盖房子,不只是施工对象的变化,更是整个技术体系的重构。”项目总工程师道出挑战,从线性工程到立体建筑的认知重构,没有现成经验可循。

BIM技术的深度应用成为“破局利器”。施工前,工程技术团队就搭建土建、机电、装饰全专业三维模型,像“预演电影”般排查冲突。这种“先数字建造,后实体施工”的创新模式,不仅成功规避IT机房管线与吊顶龙骨的碰撞风险,更创造单周保供1500吨钢筋的高效纪录,让施工精度始终控制在毫米级范围内。

但数字技术的加持只是开始,真正的质量保障来自于“样板引路”的严苛标准。

走进施工现场,土建钢筋、模板、混凝土等8类施工样板区整齐排列,每一处细部节点都经过标准化验证,项目团队不仅编制了质量要点“小册子”,更建立了材料全流程溯源机制,从钢筋的力学性能到防水材料的耐候性,每一个数据指标都有据可查。正是“样板标准”“手册指导”,加上72小时连续不断的混凝土供应保障,让1号智算中心顶层的超密集钢筋施工难题迎刃而解,最终较合同工期提前50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9个月,从土方开挖到机电安装全流程施工;“零质量事故”交付。成绩单背后,是无数次技术方案的推倒重来,是毫厘必争的验收标准,更是全体建设者对质量的执着坚守。

安全之盾:800人“刀尖之舞”零事故

“几百人的作业面,任何一个细节失守都可能造成事故发生!”一区施工高峰期单日施工人员可达800人,各工种交叉作业、设备往来穿梭,安全管控难度堪比“在刀尖上跳舞”。面对挑战,项目部采用“数智化+网格化”的创新组合拳,筑起安全防线。

施工现场被划分为6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配备技术骨干、安全员、班组长组成的“铁三角”。引入智能建设管理系统:人脸识别闸机与安全教育数据库联动,未通过安全考试的工人连门都进不了;作业过程中,网格员和“楼长”带领分包安全员实时监控,严控危险区域风险点,严重违规者一律清退出场。形成“智能预警+人工巡查+刚性惩戒”的立体管控闭环,让每一处作业面都处于安全“防护网”之下。

从开工到交付,429个日夜的坚守换来“零安全事故”的成绩单。这背后,是隐患100%整改的较真,是“半小时响应、2小时解决”应急机制的高效,更是近千名建设者对“不安全不生产”铁规的敬畏。

经管之效:在“铁算盘”里算出新天地

账要算精细,活要干漂亮。在工程建设领域,这样的“双赢”并非易事。

项目初期,合同明文约定二区工程的单价将在一区基础上调低,利润空间眼看着就要被压缩。然而经管团队早有准备——他们带着施工图纸走进现场,拿着计算器核对每一项成本,硬是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压降分包成本,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把管理费收入做上了新台阶。在保理贴息方面,项目部采用半年期金融产品替代保理产品支付给下游供应商及分包商,大大提升了整体资金管理效益。

过程管理中的“颗粒归仓”同样见功力。每到结算期,财务共享系统就会亮起“预警灯”——该收的款项一笔不能少,该付的账款分厘不差。送货单对发票、进度对合同,这套“铁算盘”打法让项目资金始终运转自如。

当最终的结算报表显示“利润率超预期”时,经管团队没有太多庆功的豪言壮语。桌上那些翻得卷边的合同台账、写满批注的成本分析表,都成了“价值创造”的见证。

交付仪式上,项目党支部书记看着宣化古城与现代化智算中心遥相呼应,感慨万千:“这就是‘宣化承流’的意义——传承的是责任,开创的是未来。”

从提前50天完成顶层浇筑,到9个月完成全流程施工,一区工程的每一项成果,都为转型写下“可行”注脚。这座“数字基座”的交付,不仅加速了京津冀“算力之都”的建设,更为持续向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夕阳下,建设者们凝望着即将投入运营的智算中心,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们知道,一区项目交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实习编辑 龚海依)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