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点报道

【身边人身边事】雨林深处砺青春

发布日期:2025-03-31     信息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李艺   字号:[ ]

在马来西亚砂拉越雨林的深处,巴莱水电站项目施工现场,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8岁的青年正以热血和汗水书写着青春的华章。

他们面对着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却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用智慧和勇气攻克一道道难关,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在这片土地留下属于青春的坚实足迹。

以实战淬炼安全铁军

清晨,砂拉越雨林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巴莱水电站施工现场便响起急促的警报声。

24岁的安全部小伙吕新强一把抓起反光背心,带领5名中、马青年冲向应急救护实战演练现场。这样的“五分钟应急演练”已成为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课堂,是保障项目安全生产的关键一环。

演练模拟施工现场突发紧急情况,警报声响起后,青年员工迅速响应,积极协助应急小组开展工作。中国小伙林绪和伊班族小伙戴瑞厄负责引导人员疏散,他们沉着冷静,用流利的双语指挥着现场人员,确保大家快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区域;伊班族小伙安迪协助医疗救护组搬运急救设备,为模拟受伤人员提供及时救治。

在演练过程中,青年员工们反应迅速、配合默契,充分展现出良好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样的演练不仅检验了项目部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还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为项目的安全生产筑牢防线。

技术攻关显担当

巴莱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而青年员工们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凭借着对新技术的敏锐感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积极投身于技术攻关的前沿阵地。

在水电站厂房混凝土浇筑的关键施工环节中,由于地处马来西亚亚热带气候,高温、高湿的环境给施工带来严峻挑战。

中午气温最高达35摄氏度以上,混凝土水分蒸发过快,极易产生裂缝,同时凝固时间难以精准控制,直接影响结构强度和施工质量。面对这一技术瓶颈,青年技术骨干们主动请缨,迅速组建攻关小组。

他们白天深入施工现场,采集温度、湿度等关键数据;夜晚挑灯钻研,查阅国内外文献,分析不同外加剂的适应性。通过反复实验和模拟计算,他们发现传统浇筑方法难以适应当地气候,必须优化工艺参数。

经过数十次配比调整和浇筑试验,团队最终提出一套创新性解决方案:减少单层浇筑厚度以加快散热、严格控制混凝土入仓温度(原材料降温)、优化配合比设计(添加粉煤灰及减水剂以降低水泥水化热)、将主要浇筑时段调整至傍晚及夜间,并辅以覆盖保温和喷水养护措施。

这一方案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混凝土温控难题,还将施工效率提升了20%,同时确保结构密实度和耐久性。业主和监理单位对此次技术创新高度认可,将其列为项目标杆工艺。

跨国传承技术火种

“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与青年员工结成对子,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青年员工快速提升岗位能力。”项目负责人传授着项目青年培养措施。为此,项目部每年都精心组织导师带徒活动,今年更是签订11份师徒协议。

在实验室,经验丰富的中国师傅张仪,他的徒弟名单格外亮眼:有当地伊班族青年卢比,会讲中文的巴基斯坦小伙马力克,还有来自成都的刘程阳。他手把手地教导三位不同国籍的徒弟如何操作复杂的设备,讲解施工工艺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从设备的启动、调试到日常维护保养,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不仅传授技术,更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帮助青年员工少走弯路。

在施工现场,老员工们带着青年们穿梭于各个作业面,实地讲解施工流程和质量控制要点。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青年一代,让技术的火种在跨国的交流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在砂拉越雨林深处的巴莱水电站项目,青年们以安全为基石,以技术为利刃,以传承为纽带,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砥砺前行。他们用青春的汗水浇灌着项目建设的花朵,用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技术攻关小组在现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