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点报道

【一线传真】遁海穿针

————深圳地铁13号线(南延)项目歌-日区间洞通侧记

发布日期:2025-05-09     信息来源:南方分公司   作者:隆可奕   字号:[ ]

4月的深圳湾畔,碧波荡漾,海风轻拂。

春风里,由水电七局承建的深圳地铁13号线(南延)迎来里程碑时刻:歌剧院站至日出剧场站区间(以下简称“歌-日区间”)右线隧道顺利贯通!至此,深圳地铁13号线(南延)歌-日区间正式洞通,项目团队以“零沉降、零渗漏、零事故”的优异成绩,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破局:啃下协调“硬骨头”

歌-日盾构区间地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核心区域,紧邻深圳湾公园,地下燃气、通信、给水、排水、污水、电力等管线纵横交错,盾构沿线涉及市政主干道与深圳湾大桥。其中,深圳湾大桥作为深圳、香港的跨境地标,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涉及了深港两地海事,前期协调难度堪称空前。

要想盾构能够顺利掘进,前期协调必须全面且高效。面对“地上+地下”的双重考验,项目团队迅速成立了协调攻坚小组,系统梳理了盾构涉及的权属清单,将绿化迁移、管线改迁、交通疏解等“硬骨头”分解为可量化节点;建立“日对接、周调度、月攻坚”机制,确保协调工作能稳步进行。

“最崩溃时,需要同时对接多个部门的审批,每个部门对安全评估的要求都不一样。”项目协调部主任张皓翻出一摞文件——40余份申报材料、万余页补充说明,记录了这场“马拉松式”的协调拉锯战。

2024年4月,获得深圳市交通警察局占用挖掘道路许可;

2024年6月,获得深圳市交通局南山管理局占用挖掘道路许可;

2024年7月,获得深圳湾公路大桥产权单位涉桥进场施工许可;

2024年7月,获得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综合管理与执法局占用城市绿地的许可;

2024年8月,获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深圳第二支队涉边防警戒区进场施工许可;

……

“这些许可不是‘等来的’,是‘跑出来的’。”掀开盒盖,纸质文件按照“请示函”“会议纪要”“承诺书”分类码放,边缘因多次翻阅而微微卷起。各项许可证的成功获得,为盾构后期下穿提供了有力保障。

歌-日盾构区间

坚:与毫米较量的“海底穿针”

如果说前期协调是“软实力”的较量,那么遁海掘进则是“硬实力”的对抗。歌-日盾构区间位于深圳湾公园和望海路下方,全长1.41公里,期间连续下穿后海河入海口、侧穿后海河景观桥桩基、侧穿深圳湾公路大桥桩基、深圳湾公园及望海路等敏感建(构)筑物,穿越上软下硬地层、软弱地层和富水砂层等复杂地层,施工环境复杂、技术难度高。

结合歌-日区间复杂地势地址特点,项目团队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工作,多次组织专家对盾构机的选型、掘进方案、施工工艺等进行了精心设计和优化,经过反复的论证和比较,最终采用了泥水-土压双模盾构机,既能应对软土地层,又可攻克硬岩地段。

然而即便有了“金刚钻”,但盾构掘进的过程中挑战依然巨大。“最惊险的是下穿深圳湾大桥,”盾构队队长许继生回忆道。深圳湾公路大桥桥桩与盾构隧道最小水平净距仅2.4米,盾构下穿对桥梁变形控制提出毫米级精度要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地面沉降、桥梁变形等风险,对地面行车及行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如何在“针尖上绣花”?面对如此严峻的困难,项目团队他们再次展现出了不凡他们的勇气与智慧。

项目团队提前对深圳湾大桥进行了详尽的地质勘探和风险评估,施工前,对深圳湾公路大桥桥梁基础、结构型式、现状等进行调查、评估,针对不同桥桩所处地层的特点,提前通过洞内超前注浆方式对隧道拱部地层进行加固处理。同时,项目还创新式引用3D实时扫描技术。3D实时扫描技术能够对每环掘进前的泥浆浓度进行精确测算,并通过高精度扫描实时监测出渣量,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动态化、数字化管理,有效规避了因出渣量控制失准引发的地面沉降、超挖等风险,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施工管理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午夜时分的施工隧道依旧灯火通明,在攻坚的关键阶段,项目团队启动“白+黑”24小时轮班模式保证盾构下穿深圳湾大桥的施工安全,实时监控、动态调整盾构机掘进各项参数,最终攻克“海底穿针”这一难题,为后续工程的顺利掘进奠定坚实基础。

成功穿越“深圳湾大桥”

匠心:红色引擎驱动“湾区动脉”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项目党支部将鲜红的党旗插在改革开放前沿,以“党建”串联起“生产链”“责任链”,在深圳湾畔刻下了新时代建设者的担当丰碑。

在“急”处处设淬炼先锋本色,在工程攻坚关键期间,项目模拟开展歌-日区间盾构施工下穿深圳湾大桥应急演练,将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确保安全生产有序推进,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在“难”处破冰集中突围突围,面对盾构下穿技术挑战,团队党员先锋带头攻坚克难,带领团队研发的“3D激光扫描技术”,实现隧道掘进的“零偏差”,完成“穿针”式精准穿越;

在“险”处冲锋在前,当台风“苏拉”来临时,项目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主动请“战”,积极投身于台风后的道路恢复工作,让央企担当不仅镌刻于地下长龙,更延伸至城市的角落。

这支平均年龄32.5岁的铁军,多次获属地政府单位的感谢信,在业主年度、季度安全质量考核、综合考评中斩获第一。

台风过境后清理障碍物

当“应龙1号”盾构机穿过最后一层岩土时,朝阳正从深圳湾大桥的斜拉索间升起,这座见证深圳蝶变的跨海大桥,又一次见证七局人用实践证明:没有横跨不了的天堑,只有永不停息的攀登。(责任编辑 黄琪)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