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点报道

“姜”来可期

发布日期:2025-07-24     信息来源:三分局   作者:张露   字号:[ ]

江河奔涌,见证风雨兼程六十载的奋斗足迹;

戈壁苍茫,铭刻水电七局新时代的青春担当。

有这样一位青年,在机械轰鸣中锤炼本领,在技术攻坚中突破自我。他就是水电七局乌海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项目经理部工程管理部主任——姜港。

金沙初炼

“每个全力以赴的当下,都藏着无限可能的‘姜’来。”

2019年盛夏,姜港从大学毕业,怀着对水利水电事业的无限憧憬,毅然踏入水电七局白鹤滩施工局。主动从施工现场“零基础”的土建队技术员做起,立志在施工一线锤炼本领、积累经验。

当时的他,面对的是堪称建筑奇迹的目前世界最大地下厂房——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地下厂房,总长458米,厂房吊车梁以上开挖宽度34米,如此庞大的工程体量,不仅是对建设者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意志的磨砺。

走进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如激昂的战鼓,建设者忙碌的身影似跃动的音符……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姜港既兴奋又深感责任重大。

“专利不能锁在柜子里,要变成工地的生产力。”

2020年5月,姜港进入水电七局白鹤滩施工局施工技术部。在这里,他与团队并肩作战。

“你瞧,那个戴着黑色眼镜框、浓眉下目光如炬的年轻人,正在与技术前辈进行试验调试的反复推演……”终于,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发《悬吊式液压滑模系统》。这套创新装置巧妙地在滑模主桁架梁下倒装布置千斤顶,在顶部平台设置钢架平台,通过牵引钢绞线带动滑模主桁架向上滑升。这一革新打破了传统工艺的桎梏,有效避免了分层立模的相互干扰,不仅缩短了工期,更为项目节省了可观的成本。

面对洞室开挖支护,姜港化身“行走的质量标尺”,紧盯图纸与规范,每日穿梭于施工现场,与钢筋、混凝土密切接触,空气中充斥着沙砾、粉尘,高分贝的噪声,从工艺落实到科学管理,每个环节他都认真把关,正是凭借近乎“吹毛求疵”的工作态度,让他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先后荣获水电七局片区“青年论坛”演讲大赛三等奖,水电七局优秀新员工,水电七局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奔赴乌海

乌海的戈壁滩上,烈日将地表炙烤得滚烫,狂风裹挟着砂砾扑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在这片“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荒漠上,他正用青春丈量着新的版图……每晚办公室的灯光都要亮到凌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标注,见证着他无数个与数据较劲的夜晚。

一个关于锚索结构的优化方案正在悄然改变着施工进程。面对地下厂房原设计的复杂钢锚墩结构,他向项目总工程师认真请教,经过项目技术团队反复推敲,最终将方形拼焊结构创新性地优化为圆形叠焊钢板。这一改进,不仅使钢材用量减少了15%,更让施工效率提升了30%。

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坚决与难题死磕到底。

面对穿锚索的施工难题,原设计方案要求TBM设备需提前8个月进场,这将导致设备长时间闲置。他主动请缨,在项目总工的指导与技术思路的引领下,与设计院开展多次技术论证,最终以翔实数据支撑,成功将对穿锚索优化为端头锚方案,为项目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入职的5年,他参与研究授权专利3项,编写工法1部,《四川水力发电》发表论文2篇,公司内部刊物《水电建设》发表论文1篇。

安全铸盾

“安全不是冰冷的条文。”

在深耕技术领域的同时,姜港主动肩负起多重责任,以躬身力行的实践,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作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的践行者,他积极参加水电七局城区片区“安全青听我说”演讲大赛,围绕“安全生产、青年当先”的主题,结合自身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经历与感悟,讲述水电七局一线青年守护安全的故事。

2024年,在乌海抽水蓄能电站“地下迷宫”建设中,姜港化身安全“指挥官”,与青年技术团队一同破解地质复杂、工期紧迫等难题。他们如同精密的“扫描仪”,梳理出31项危大工程,运用专业分析法为风险“画像”,编制16份超危大专项方案并顺利通过“大考”;组织82次技术交底、开展52次自查自纠,74个隐患问题全部“清零”。面对尾水事故闸门室施工“拦路虎”,他们积极与设计方进行沟通、论证,最终调整尾闸运输洞高程规避尾水事故闸门室高风险倒三角区域施工,成功化解高风险区。姜港被评为2024年水电七局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榜样力量

“我也要努力坚持把这份技术传承的火炬接力下去。”

在姜港的成长历程中,有一位前辈的影响尤为深刻,那便是目前乌海项目经理杨帆。

“做工程要脚踏实地,图纸不仅要规范严谨,更要让一线工人看得懂、用得上。工程安全质量就是建设者的良心……”一句句朴实而深刻的话语,镌刻在姜港心中,指引着他在水电工程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初出茅庐的现场技术新人,到如今独当一面的项目技术骨干,姜港的成长之路,恰似一场跨越山海的接力赛。在这片机械轰鸣的土地上,他不仅扛起了工程技术的重任,更主动接过了技术传承的火炬。

“图层颜色要区分清楚,标注字体统一成仿宋_GB2312。”深夜的办公室里,姜港正手把手指导新人绘制CAD图纸,他专注的目光随着光标移动,不时俯身示范操作要领。修改方案时,他的批注总是密密麻麻,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如今,这位青年导师,将所学化作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冰冷的图纸有了温度,让严谨的规范充满力量。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技术榜样”最为生动的传承。

那些在地下厂房里摸爬滚打的日夜,那些与岩层、钢筋对话的时光,都是他青春最生动最鲜活的注脚。“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当青春的诗行铺满山河远阔,那些踏浪追云的浪漫不过是序章。(责任编辑 黄琪)

姜港(左)在现场与同事探讨方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