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要闻

【走过60年】调研报告上了“内参”

发布日期:2025-06-30     信息来源:退休职工   作者:贺省民   字号:[ ]

我是1983年高校毕业到水电七局参加工作。

那个年代,国家对中专及以上的毕业生是包分配的,并且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更加需要的部队、边疆、艰苦地区去工作。我主动要求到属于艰苦地区的三线建设去工作,报到地在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牛石乡的水电七局总部。

铜街子水电站

水电七局当年已经完成国家三线建设的龚嘴水电站,开工建设同在大渡河上的铜街子水电站。两个水电站上下游相邻,相距只有33公里。人们依据龚嘴水电站是“515”,而把铜街子水电站亲切地称呼为“514”。大约是当地人一直把水电七局当作国家的三线建设者,而铜街子水电站在龚嘴水电站的下游,约定俗成地把“515”减1而叫成“514”,正式书面文件上并没有这样称呼。

铜街子水电站当时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1986年,我在水电七局团委工作,团委书记是陈定初同志。当时的局党委书记万腊运同志,要求我们在局团委的工作人员都要结合本职工作,深入到团员青年中去开展调研。因为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已在中华大地普遍开花,水电七局党委迫切希望了解单位最具活力的青工的所思所想,以便更好地引领企业发展壮大。于是1986年9月中下旬,我在水电七局三处(现在二分局的前身)团委、三中队(相当于现在的作业队,当时水电七局还保留着三线建设时期中队的建制)团支部的协助下,与三中队的团员青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搞调研,这个三中队既是我的团支部联系点,又是局内较为艰苦的工种——风钻工中队。

风钻工在打风钻

该中队三十岁以下的青工21人,其中男工15人,女工6人;风钻工13人,炮工5人,电工3人。调研显示这一代青年是热烈拥护、积极参加改革的。尽管三中队青年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但他们在积极地用实际行动拥护改革、参与改革。他们在党、团组织的支持和带领下,正在进行“一专多能”的实践。

1984年,在铜街子水电站纵向围堰施工中,焊工人手不够,三中队党支部、团支部就把风钻工青年集中起来,在焊工师傅的教练下,人人手操焊枪干了起来,不仅使青工多掌握了一门技术(青工高兴),而且保证了中队生产任务的完成,并且取得了全优工程(行政满意)。这些青工也真争气,通过培训和实践,一般地,除了会打风钻外(含潜孔钻),还会浇筑砼、立模、绑扎钢筋、电焊、气焊、气割,优秀者还能看懂一些简单的水工施工图,这是件大好事啊。正如一青工在调查问卷上写的:我认为一个职工应该“一专多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今后的招投标制度。

在调研中,我也发现,实行“一专多能”势在必行。如:正在浇筑砼,突然震捣器坏了,按技安操作要求,砼工放下震捣器,等电工来修理;再如:要打风钻,先要架设电源电缆,根据技安要求,施工用电作业,必须同时两个电工。如果一个施工点派两个电工,既没那么多的电工,活少又不值得,更谈不上效率;若只派一个电工,在安全生产上又“违章”。三中队的现状是,一个施工点,一般只一个电工,此时这个电工忙得不得了,其它工种的只能坐等,思想觉悟高点的,还去帮忙拉一拉电线什么的;电工忙完了,风钻工干起来,电工又没事了,互相影响情绪,效率也低。如果实行“一专多能”,每个职工根据他可能要接触的工种,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其相关的技能,更鼓励在可能和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自学成才,劳资、人事部门定期公开考试发证,那么不仅上述问题可以解决,而且会大大提高我们职工的素质,提高我们企业的活力,使我们企业在今后更具有竞争力,外包小水电站项目建设,派出去的人一个能当几个用,窝工、效率低的现象也会大大降低。

因此,我建议:在我局的技术工种的青年人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一人多技”“一专多能”是完全可行、必要的。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也是势在必行,对于提高我局职工的素质,提高我局经济效益,增强我局的活力,都是大有益处的。

水电七局《情况反映·内部参考》第八期

1986年9月30日,我与局团委的其他同志都向局党委呈报了各自的调研报告。我的调研报告题目是《调研·启示·改革——关于三处三中队青年思想现状的调研报告》。

万书记看了我的调研报告后,作了批示,由局党委办公室在10月10日以《情况反映·内部参考》第八期印发,并加了按语:“按:现将局团委干事贺省民同志的‘调研报告’印发给局、处有关领导同志参阅。贺省民同志在‘调研报告’中,针对我局青年的思想状况,反映了广大青年拥护改革,渴望改革,为增强企业活力作贡献的热切愿望,提出了在技术工种中实行‘一人多技’‘一专多能’的课题,这对从我局实际出发,改革劳动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适应企业打入社会的需要有切中要害的现实意义。我们希望,党政工团各级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都能结合本职工作,深入下去,以群众为师,抓住一、两个问题,写出有份量的调查报告来,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因为本期《情况反映·内部参考》按万书记的批示,发至:局、处领导,局、处工会,局、处团委(总支),各处劳资科。所以印了150份,特地发给了我1份,我才保存至今。

当年,就是局党委办公室也只有手工铅字打印,由专职打字员把我手写约2400字的调研报告,铅字打成9张蜡纸,再油印150份,很费劲的,实在令我感动。

我的这篇调研报告完成于1986年,而1965-1985年是水电七局的组建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初步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在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同时,经过工程实践,为水电七局后来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技术工人,形成了大型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和技术积淀,形成了光荣的传统和优良作风。

1999年,《大渡河水电报》特约记者证

在1985-1997年水电七局推行内部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特别是1996年铜街子水电站工程全部竣工,水电七局全面进入市场,1986年全局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发展到1997年全局产值近八亿。从1997年水电七局全面进入市场改革转型提升时期,发展到水电七局建局60周年前夕的2024年产值已达325亿多。调研报告中提到的三处,从当年是以开挖为主的第三工程处,发展到如今已经是水电七局综合主力分局之一。

2021年,我正式退休,紧随着水电七局几经搬迁,定居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从20世纪80年代的清瘦小伙子,到工作二三十年后的身体微胖,很多老同学、老朋友见了我都说:你娃胖了。我总会脱口而出:七局发展我发胖,我与七局共成长。

水电七局走过60年取得辉煌业绩,是一届又一届水电七局党政领导团结带领广大职工,沿着党中央指明的方向,脚踏实地、自强不息、改革创新、勇于超越的结果,祝愿水电七局越来越好。(责任编辑 黄琪)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