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青春为墨绘“重器”——记世界首台套500兆瓦高水头冲击式机组青年建设团队 |
|
|
|
曲水绕雪疆,白练下碧峦。奔腾数百公里的西藏玉曲河,从海拔近5000米的瓦合山南麓向海拔4000多米的左贡县冲击而来、浩荡东去,在这人迹罕至、岩壁陡峭的西藏玉曲河峡谷深处,世界首台套500兆瓦高水头冲击式机组的大唐扎拉水电站正拔地而起,展现着七局人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精神风貌。 8月,大唐扎拉项目重要工程节点——总重量411吨的1号机组配水环管凑合节吊装作业完成。每日吊装强度达41吨、岔管中心高程偏差小于1毫米、扭度小于0.5毫米……一组组优质数据不仅为后续优质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更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礼物。同时,一支由23人组成、平均年龄25岁、近三年毕业的青年创新创效团队正以此为起点,在玉曲河畔向着世界级冲击式机组的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冲击”! 1号机组配水管 一份誓言 艰苦坚守 在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上,雪山与草原交织,经幡猎猎作响,既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美景,也有高寒缺氧、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等恶劣条件。建设之初,这里完全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大峡谷,人迹罕至,充满崎岖坎坷,如同一个巨大天堑般横亘在施工者面前。 两年前,刚从重庆大学毕业的洪子涵,初入项目,心里就打起了鼓。来自湖北的他,从小生活的海拔只有357米,从海拔4000多米的昌都邦达机场一下飞机,就坐上了项目部的汽车,在悬崖峭壁间的道路上颠簸近8个小时,才胆战心惊到了项目。 项目营地建设在大山之间,刚进场时,项目部只能租住民房——具有当地特色的土房子,旁边就是牛棚和猪圈,虫多蛇多,房间小,设施不完善,断电断网断水都是常态。20多个人,从项目负责人到青年,住在一个房间的“大通铺”,且不说夏天洗澡等生活不便,去现场得早上6点就出发,在山间跋涉一个多小时走路去厂房。 “我也曾想过放弃。”项目青年刘睿感叹道,“幸好有师父莫斌伟,他没少给我鼓励,还教了我很多东西。” 感触最深的是2025年新分大学生王梓同,他被分配到水机班学习,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他的肤色已经从白皙变得黝黑,但目光炯炯有神,露出一口大白牙。“每天跟着老师傅去现场学习,跟学校里理论学习完全不一样,过得特别充实,很多情况和书本上的都不一样,特别考验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们当时互相打气……”项目青年陈刚谈道,“我记得很多人都给自己的师父立下了誓言,必须干出个样子来!” 为了这一份誓言,扎拉青年团队不断壮大,20余名青年默默坚守一线、默默奉献,1名青年测量队员扛着笨重的全站仪、水准仪,累计测量上万个点位,把控着成百上千个点位的精度,无一失误,准确率100%;3名青年安全监督岗成员开展安全专项巡检180余次,排查整改隐患1000多项,开工至今,现场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在崇山峻岭之间,七局青年以脚步丈量绝壁,用脊梁托举誓言,势必要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压力钢管加工厂 一个团队 创新冲击 相对于交通和环境的困难,世界首台套500兆瓦高水头冲击式机组的建设更是困难重重,以全球体积最大、重量最重、安装精度最高、焊接难度最大的“四最工程”——配水环管安装,让所有参建人员感觉压力满满。 “配水环管的安装工作由于现场环境复杂、管节吊装精度要求极高,设计要求每节喷嘴垂直度误差不得超过0.5毫米,但是,重达数十吨的管节在空中摆动幅度大,传统测量方法根本无法满足精度要求”项目经理苏大感慨道。 面对“急、难、险、重”的施工任务和工程建设重点卡点、技术攻关堵点难点,在项目党支部和团支部的动员下,项目青年技术攻关团队与QC质量小组迅速集结,在雪域高原上展开了一场技术与智慧的攻坚战。 “必须创新工艺!”QC小组组长申齐瀚正在组织全体青年职工开展“诸葛亮会”,有人提议采用激光跟踪仪实时监测,有人主张制作专用定位工装。经过激烈讨论,团队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三点定位+激光校核”“传统5线法+激光测量新技术+测圆架实时监测技术”的复合测量方案:在岔管法兰两侧焊接临时支架形成基准面,外部采用高精度全站仪测量校准,双管齐下确保安装精度……通过团队多次测试、密切配合,最终取得优良率100%的好成绩。 项目为打造高标准化、高智能化压力钢管厂,主动研发“水利水电金属结构智慧制造(IMES)系统平台”。利用智能监控、图像识别、定位、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时感知施工现场的人员、机械、环境等信息,实现AI视频监控、人员智能管理、车辆与机械智能管理、基于图像识别的门禁管理、环境监测等功能,提升压力钢管厂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不仅如此,项目团队还注重安全管理工作,设立“青年监督岗”,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组织青年严格按照集团公司“人机料法环”要素复核验证要求,深入一线查隐患、促整改,为项目本质安全保驾护航。 几年时间,项目青年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不但集中攻关一批“卡脖子”难题、关键核心技术,更初步策划20余项发明专利、10篇以上的论文、4项QC、4个课题研究。 2025年8月,项目青年创新创效团队因业绩突出,被中国电建集团团委授予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暨青年创新创效实践基地,同时也获得大唐扎拉公司高度肯定。 项目营地 一面旗帜 奋勇突击 “立足岗位,踏实工作,做好每一件事,就是对国家企业最大的贡献。”这是扎拉青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面对现场紧张的工期,项目与大唐扎拉公司联合成立2171厂房智造青年突击班,动员青年全员开展劳动竞赛和生产突击,掀起一片大干热潮。 技术员洪子涵主动请缨编写三维模拟程序,通宵调试设备参数;测量班长蒋亚洲带领团队在38℃的烈阳下连续监测8小时,确保定位支架焊接时其位置不变形。风险最大的吊装阶段,QC小组全员上阵:有人在闷热的法兰里紧盯着棱镜,有人盯着全站仪时刻关注精度,有人几班倒日夜守在工地……经过15天的集体会战,当最后一节管节精准就位时,测量显示喷口法兰扭斜度误差仅0.4毫米,现场爆发了来自业主、监理的热烈掌声。 “青年突击班”不仅是生产一线的主力军,更是抢险救灾的先锋队。每年昌都雨季来临,现场附近经常遭遇暴雨袭击,短时强降雨时常造成扎拉水电站进场国道道路中断,山体滑坡严重,多处频发险情。一旦发现险情,项目部党员团青火速集结。 “我来!”“我也去!”“加我一个”“干了”在铿锵有力的喊声中,有的带着应急救援车,逆行而上,奔赴一线;有的穿上反光背心,积极维持秩序,保障安全;有的手持铁锹、铁镐,铲除淤泥、清理地面、疏水导水……有力保障项目和周边群众的交通安全。 此刻,城市里华灯初上,万家灯火。 但高原之上、雪山之旁,一群青年正挑灯夜战,绽放最坚实的光芒,并从这里向着世界纪录“冲击”,为国家能源建设增光添彩!(责任编辑 黄琪)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