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年】水铸峥嵘 |
|
|
|
大江东去,其势如虹。站大渡河畔,看水声激烈,听惊涛拍岸,六十载风云变幻尽在眼前。水电七局的六十年,不仅是一部镌刻在奔涌江河之上的史诗,更是一曲回荡在壮丽山谷之间的绝响。它承载了几代七局人的光荣与梦想,见证了从“治水”到“智水”的沧桑巨变。 遥想当年,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瀹济漯,决汝汉、排淮泗,奠定华夏农耕文明之基业;李冰父子筑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水利之于中华文明,犹如血脉之于人体,维系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响应国家“三线建设”需要,水电七局应运而生,成为了新中国治理大江大河、开发水电资源而组建的专业化队伍之一。 一九六五年的那个秋天,一群怀揣梦想的水电人,肩扛简陋工具,脚踏巴蜀大地,在大渡河畔扎下了第一顶帐篷。他们没有现代化设备,只能用钢钎和铁锤;没有先进技术,只能靠双手和智慧。就这样,悬崖峭壁间,他们腰系绳索,凌空作业;湍急江流中,他们搏击风浪,筑坝截流。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装,那些被烈日晒黑的面庞,至今仍在企业的记忆深处熠熠生辉。第一座水电站——龚嘴水电站的建成,不仅是混凝土的凝固,更是七局人精神的永恒。 热烈庆祝龚嘴水电站首批机组发电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水电七局如鲲鹏展翅,扶摇而上。挥师东进,征战三峡;西出阳关,鏖战黄河。雅砻江畔,攻坚克难,将卡拉水电站大坝打造成我国首个全周期采用EPC模式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金沙江上,国内在建海拔最高双曲拱坝叶巴滩水电站取出38.1米世界最长混凝土芯,这正是七局人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从大渡河流域到金沙江水系,从雅砻江流域到雅江流域,从长江到黄河流域,水电七局参与中国水电从“填补空白”到“引领世界”;从马来西亚巴贡水电站到巴基斯坦巴沙水电站,水电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中国“坝主”名片。一项项工程不仅是“技术勋章”,更是中国水电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见证。 现如今,新时代的号角吹响,高质量发展成为最强音。我们势要成为生态的守护者。智能建造让大坝有了“智慧大脑”,BIM技术让工程有了“数字孪生”。在澜沧江畔,生态鱼道让洄游鱼类重回家园;在岷江上游,环保施工技术保护了千年古树。环保技术的不断创新,确保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科技创新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深入骨髓的基因变革。 “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从尼罗河到湄公河,从非洲草原到东南亚雨林,七局人的足迹遍布五洲四海。我们带去的不仅是技术和设备,更是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六十年风雨兼程,培育了独特的企业精神。“为顾客创造精品、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出资人创造利润、为员工谋取福祉”的核心价值观,已融入每一位员工的血液。老一代七局人的家国情怀,新一代建设者的开拓精神,共同铸就了企业的灵魂。在脱贫攻坚战中,建设者们深入偏远山区,修建饮水工程,改善灌溉条件,帮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在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中,我们总是冲锋在前,抢修水利设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种精神传承,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水电事业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方兴未艾,新能源与常规水电的协调发展成为重要课题;我们深知前路仍有崇山峻岭要跨越,仍有激流险滩要征服,但六十年的积淀给了我们底气,新时代的征程给了我们勇气。正如大江东去不可阻挡,水电七局前进的步伐也必将气势如虹,奔涌向前。 自主研制的水电行业首台大型智能门机白鹤滩水电站4000千牛门机 江水滔滔,奔流不息;事业煌煌,代代相传。从六十年前,第一代水电七局人白手起家,以简陋工具开创基业;到六十年后,我们手握智能装备,以科技为基础,续写新的传奇。七局人与水结缘、与山共舞,从征服自然到顺应自然,理念的变迁折射出文明的进步,然而,不变的是七局人上善若水的品格和润泽万物的初心。展望未来,水电七局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必将继续以江河般的磅礴气势奔流不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责任编辑 黄琪)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