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年】传承光明 |
|
|
|
铜街子水电站的闸门在我眼前轰然洞开。 那年高三寒假,我擅自踏上寻父之路,扑入这雷霆般的奔流中。冰冷的雪花飘落,却被工地的炽热瞬间吞噬:T20载重车的轰鸣震颤大地,焊花在寒风中四溅如星,巨大的塔吊在铅灰色天幕下勾勒出力的剪影。父亲就在这钢铁洪流里,在创造光明的第一线。河水如万马奔腾,那震耳欲聋的咆哮,仿佛是我血脉深处对父辈事业的古老回响——就在那雪与火交织的瞬间,我听见命运的召唤:献身水电,接续那点亮万家灯火的伟业。 回溯童年,电是奢侈而神秘的存在。家中一盏15瓦灯泡,便是煤油灯时代里珍贵的星辰。父亲长年在外,我守着那微弱的灯光做作业,心头却燃着另一种光——对父亲所代表的那个“造电”世界近乎图腾般的崇拜。他归来时工装上的泥点与油污,都成了荣耀的勋章。这崇拜是种子,深埋心底,终于在铜街子风雪弥漫的工地上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我选择《电气装修》专业,在电站母线、开关与隔离器组成的迷宫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之泉。毕业时踏入通讯连,我终于能骄傲地宣告:我成为了父亲那样的人,成为七局的光荣一员! 大河奔流,我辈承其脉 七局血脉的传承,在技校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回响。 1993年,我调至技校,为的是夫妻团聚的烟火寻常。从“大西南”校服的朴素自豪,到深蓝色工装的挺括精神,再到如今银灰色全毛料工装的优雅气质,身上衣装的变迁,默默丈量着七局技校与共和国同频共振的足迹。更深的烙印,刻在生活的每一寸光阴里:从德馨居的单人床起步,到家属院48平米套房的“比蜜甜”,再到县城82平米二手房直至百平米新居的豁然开朗;从结婚时的女式自行车和那辆没有挡泥板的二八“老爷车”,到电动车上的风雨兼程,最终迎来属于我们的家用汽车。 这“行”与“住”的步步登高,正是七局与技校在改革开放洪流中发展壮大的真实投影。学校从省重点跃升为国家示范校,我们的人生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衣、食、住、行,皆是时代宏图的温暖注脚。 薪火相传,微光暖人心 后来岗位调动,我虽未在讲台培育水电新苗,却以另一种方式参与着这薪火相传的伟业。在工会岗位上,我笃信“小事有美,小处有光”。琐碎日常里,我努力成为同事口中的“王姐”,一个可以依靠的名字。生老病故,婚丧嫁娶,邻里纠纷……这些烟火人间的褶皱处,正是工会工作的温度计。 那位母亲罹患癌症的年轻教师,在如山压力下沉默寡言。我以晚自习后的“偶遇”悄然开启心门,又辗转联系其父、汇报领导、申请帮扶。当组织的关怀抵达,他眼中的阴霾悄然化开。那句“有困难了给王姐说”的口碑,是比任何奖章都珍贵的信任。 对退休职工的牵挂,更是心头沉甸甸的责任。政策落实的复杂期,我打遍所有退休职工的电话,登门解释,耐心劝导。 瘫痪在床多年的周老,每月高额医药费让家庭举步维艰。为他奔走申请帮扶、办理异地特殊门诊,成了我义不容辞的使命。春节探望时,这位已遗忘太多人事的老人,竟对我微微点头。那一刻的相认,胜过千言万语。 当邓捷老人九十大寿,特意邀请我出席并郑重赠我他的诗文集时,那份超越血缘的敬意,让我感受到一种无上的荣光。 这份温暖也自然地流向学生。曾将滞留异乡的陌生学子带回家照料;记不清多少次为毕业分配囊中羞涩的孩子垫付回家路费。虽然后勤岗位与学生接触有限,但一次晚自习的值守,竟让我收获了“桃李满校园”的错觉——走在路上,许多年轻面孔会主动向我问好。我常想,这些孩子和我的女儿何其相似,他们需要的,或许只是多一点耐心引导和真诚关爱。 以善为灯,照亮归途 这份善意的半径,也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孝敬双方老人,关心兄弟姐妹,体恤子侄晚辈;公交车上让座,街头帮扶弱者,为青年牵线搭桥……面对他人“谨防受骗”的提醒,我总愿以“万一是真需要呢”的朴素善意去行动。如同静水深流,润物无声,我愿以最普通的姿态,传递微小却坚韧的光。 然而水电人的生命里,总有一份刻骨的亏欠留给孩子。那个在春日聚会上怯生生唤我阿姨的两岁女孩,在“藏猫猫”的游戏里,竟将儿歌《找朋友》的歌词改唱成“找呀找呀找妈妈,找到一个好妈妈”。当她找到我,兴奋地扑入我怀,一遍遍喊着“妈妈”“好妈妈”,甚至贴着我的耳朵轻声哀求:“好妈妈,你少上点班,少挣点钱行不行,我不要公主裙……”那一刻,她滚烫的泪滴落在我颈间,而我自己的泪水也早已滂沱。五年后,奶奶问起,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彭山这位“好妈妈”。水电人的孩子啊,与其他孩子一样渴望母亲的怀抱,却又注定不同——他们的童年常在工地的峡谷高山间度过,过早地领略大地的雄浑与河流的壮阔,也过早地咀嚼着分离的滋味。 值此水电七局成立六十年之际,回望来路,灯火辉煌。从父亲那代人在荒原上点燃第一盏建设之灯,到铜街子电站泄洪闸下那震撼心灵的奔流,再到如今我们手中守护的万家璀璨,每一盏灯火的背后,都跳动着七局人滚烫的心。我们点亮山河,也被这事业的光辉所塑造和照亮。 王照红(右)与同事 六十年风雨兼程,七局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汗水与梦想。从荒原上的第一簇焊花,到点亮城市的万家灯火,从“大西南”工装的朴素印记,到国家示范校的熠熠荣光——每一代七局人,都是这条大河里奋力前行的浪花,以微小的身躯,推动着时代的洪流。 我们以双手为笔,以山河为卷,书写着光明的史诗。那铜街子泄洪闸的雷鸣,是父辈的号角;技校课堂上专注的眼神,是未来的火种;工会琐事中传递的暖意,是凝聚的薪火;而水电孩子梦中呼唤的“好妈妈”,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锚点——它提醒我们,所有艰苦的出发,最终都是为了守护千家万户窗棂里那团温暖的亮光。 六十载岁月峥嵘,我们浇筑的不仅是电站大坝的钢筋铁骨,更是一座用责任、奉献与挚爱筑起的精神丰碑。前路漫漫,这份为大地输送光明的使命,将如江河奔涌,永不止息;代代相传的灯火,必将映照出更加壮阔的明天。(责任编辑 黄琪)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