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年】毫厘“钳”心 |
|
|
|
在夹江水工钢铁叮当的车间里,焊花如星雨飞溅,金属碰撞声铿锵如乐。人群中,一个身影俯身于工作台前,手执游标卡尺,目光如炬——他是刘克松,工友口中的“六边形战士”,一位用二十余载光阴将拧螺丝、钻孔的活儿淬炼成“高光事业”的钳工。 43岁的他,党龄比许多年轻人的工龄还长,工友们提起他,总要竖起大拇指:“克松啊,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再难的活儿到他手里,都能‘起死回生’!” 刘克松在钻孔前做固定工件准备工作 “克”难关 1998年,21岁的刘克松第一次踏进小金工车间。扳手、卡尺、钻床……一切陌生得令他手忙脚乱。最基础的零件钻孔,他做起来都磕磕绊绊。望着老师傅们行云流水的操作,他暗下决心:“别人行,我也一定行!” 从此,他开启了一场一个人的“魔鬼训练”。 别人下班,他留下加练。为练手稳,他在腕上绑沙袋钻孔;为精进测量,他同一个零件反复测上几个小时。学研磨时,他连续三天蹲在台前打磨,手心磨得血肉模糊,草草包扎后又握紧了工具。 车间主任既心疼又感慨:“克松啊,你这劲头要是用在找对象上,娃儿早能打酱油喽!” 短短半年,他从“小白”逆袭成“靠谱新人”。原本需要老师傅指导才能完成的工作,他逐渐能够独立承担;复杂的零件加工任务,他也能保质保量交付。 2000年,他选择参军入伍。五年军旅,高强度的训练进一步淬炼了他的意志。拉练五十公里,脚底血模糊;战术摔打,爬起再战。连长那句“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此刻进他的骨血。 “松”桎梏 2005年,退伍返乡的刘克松重回车间。部队磨出的钢铁意志,让他在技术攻关中如虎添翼。 当时,锥销孔加工是车间“老大难”。专用铰刀成本高、效率低,刘克松主动请战。那段时间,他白天泡车间调试参数,晚上回家趴地上画纸板模拟流程。妻子笑他:“你跟钻头过去吧!”上百次试验后,他终创出“改良钻孔法”——优化刃口角度与进给速度,搭配自创测量技巧,效率翻倍,更省下成本。 主任激动地拍他:“克松,你给公司省出一辆小轿车!” 挑战从未停止。在构皮滩和沙陀升船机项目中,M56螺孔远超设备极限。当时公司的攻丝设备最大只能加工M42,若要完成任务,要么花费巨额资金购买进口设备,要么另辟蹊径。刘克松组建攻坚小组,拆设备、画图纸、试零件,一个月后研制出专用攻丝转接套。当第一个完美螺孔诞生时,车间沸腾,工友把他高高抛起:“克松,你这脑子比电脑还灵!” 2014年,加拿大莫斯卡特项目提出“苛刻”要求——75°不锈钢锥孔。面对这块“硬骨头”,刘克松提前半个月就开始筹备。他一头扎进工具房,对钻头进行特殊打磨,每个切削刃都反复研磨,直到锋利如手术刀。操作时,他控转速、测温度、反复校验,如绣花般精细。最终别人三天的工量,他一天高质量完成,尺寸精度让最严苛的质检员都叹服。 贵州乌江构皮滩水电站500吨级垂直升船机主提升机厂内机电联调 “守”匠心 刘克松不满足只做“钻孔专家”。他利用业余时间学遍车间所有工种:划线、抛磨、焊接、组装……一次紧急订单中,焊工病假,他主动接枪。焊光闪烁间,鱼鳞焊缝匀整如艺,专业焊工也惊叹:“克松,你莫非上了个‘蓝翔全科’?”荣誉接踵而来: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党员、技能大赛三等奖……但问他秘诀,他只挠头笑笑:“就是多练。” 比荣誉更重的,是传承。他主动担任新员工导师,把技术编成口诀:“钻孔如炒菜,火候看转速;攻丝像绣花,用力要稳扎。”在车间营造起“学技术、比技能”的工作氛围。 如今,已是“夹江工匠”的他仍保持渴望。智能化设备引进,他第一个报名。工友劝他歇歇,他摆手说:“学无止境。我多学一点,将来才能多教年轻人一点。” 从青涩学徒,到技术骨干,再到育人师傅,刘克松用二十多年坚守证明:平凡岗位,亦能绽放耀眼光芒——只因真正的匠心,从不止于技艺,更在于那份永不熄灭的热爱与传承。(责任编辑 黄琪)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