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年】浅说七局老三辈(上)

发布日期:2025-08-12     信息来源:退休职工   作者:张禹   字号:[ ]

引子

——念叨他们的名字,是为了忘却的记念!

——浅说他们的故事,是为了启迪于后人!

水电七局,一个基层央企,建局60年了!60年,一轮甲子!60年,能产生二至三代自然人!与家族类似,企业人也有辈分,也论辈分,这是细思自明的事实。七局人的辈分可按出身年代+时代特征分类,大致可分为:

一、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含30年之前)的“种子辈”。

二、出生于40年代的“温乐辈”。

三、出生于50、60年代的“峡字辈”。

四、出生于70、80年代的“技管辈”。

五、出生于90年代后的“数智辈”。

这5辈七局人,一辈人有一辈人的宿命,一辈人有一辈人的人生轨迹与喜怒哀乐!但每一辈人都给七局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七局也给每一辈七局人留下了他们成长的过往与悲喜交加的深深烙印!或平淡蹉跎!或缠绵悱恻!或酣畅淋漓!或掷地有声!或心志未酬,雪挂两鬓!或豪情当下,职场奋进!

六十年,七局人成就了七局!六十年,七局人与七局相濡以沫,共荣共存。六十年,七局人留下若干七局的故事,或悲欢离合,可歌可泣;或英雄贯耳,余音不息;或趣事轶事,坊间传闻;或相互成就,舐犊情深!细细品来,60年七局真真个人杰企灵!真真个各辈人有着各辈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深深地镌刻着满满的七局情……

一、“种子辈”

20世纪30年代(含30年之前)出生的这一辈七局人,是七局的“种子”职工,是七局的先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河南三门峡工程分离出来,“好人好马上四川”支援三线建设,少部分由湖北荆江、重庆狮子滩、东北太平湾、河北官厅、西昌磨房沟等工地为建设四川大渡河龚嘴水电站,别称“五一五工程”,而汇拢到四川乐山的大渡河畔!

“种子辈”中的局领导层与同辈的老资格者,多是参加过抗战乃至东北抗联(红军待遇),扛过枪、渡过江、援过朝的退伍军官或地方县、地级干部!在局下面各处,最初的配置也几乎都是县团级的退伍军人。如龚嘴时期的三处处长任凤林,二处处长郭金锁等,都是退伍军官中的佼佼者,就连七局技校首任总务科科长葛学颜也是一名在淮海战场上给陈毅元帅开小车,曾屡立战功的老革命军人!七局龚嘴医院的“种子辈”医生,也是从三门峡黄河医院分离来的医护专家,而黄河医院则是由1951年为抗美援朝而始建的辽宁旅顺第六战勤医院,于1956年整体迁至三门峡而成。所以七局龚嘴医院“基因高贵”,加上新专家和大学生加持,更显医术不凡。医院在鼎盛时与四川医学院(即华西医院)在技术上互动频繁,川医还时常从成都来龚嘴,聘请七局医生去成都会诊,可见七局医院的专业知名度和专业水准有多牛!更值得称赞的是“种子辈”医生们还针对医护人员不够的情况,不等不靠,由本院专家开办“红医班”和“护训班”,为七局培养了若干名“骨干级”的医护人员。

“种子辈”当中的专业技术骨干,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50年代初期从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贵州大学、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大连工学院、北京水电校、西南水电校、杭州水电校、黄河水电校、长春水电校等院校毕业,经过三门峡等工程实践洗礼的技术人才组成!他们当中人才济济、文武全能!是七局的“局宝级人才”,如:圣约翰大学出来的曲世江、上海交大出来的刘树匀、天大出来的李子铮、邢一弓、林长山、复旦出来的黄庭凯等,不仅专业技术一流,且一口流利英语惊艳众人!英语直译在今天不算啥,但在“龚嘴+铜街子”年代却无几人!曾记乎,武大出来的阮克真、清华出来的马文慈、天大出来的李克礼、武水出来的叶文冰被合称为七局结构计算的“四大高手”!天大出来的高士英,贵大出来的樊增祥和重大出来的杨健雄,合称为七局的三大爆破“权威”!还有善打硬仗恶仗,在施工组织上擅长于运筹帷幄、科学统筹,而被业界誉为“现场施工组织十二大帅才”:林椿、问庆阳、刘国贤、张宝声、汪一平、魏大智、丁宝琦、张乾元、乔瀛洲、李嘉华、付正道和高洪波。

正是这些人中龙凤,才使得“种子辈”的各项技能得以枝叶繁茂,硕果累累,后辈传承!

“种子辈”中的“种子工人”,多从河南三门峡工程中的各个分局和单位抽调组成,他们中的资深者抗战胜利前曾经在日本人占领下的丰满电站干过苦力,若干老工人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

入川的“种子工人”多数是钢筋、木模、架子、开挖、灌浆、混凝土和强弱电、起重、安装、汽驾等工种中的七、八级高级技工!在龚嘴时期,这批人,大都成为各专业施工队的负责人,正是靠他们的“传、帮、带”,才非常有效地把数千名新招收的“40后温乐辈”员工,组合培养成能征善战的“开挖钢铁四连”“混凝土浇筑三连”“木模五连”“灌浆队”“安装队”“贝利车队”等英雄作业队!

曾记乎?“种子辈”中曾涌现出被称为七局铁人的:三处王贵友和二处江转运;

涌现出工人工程师出身的局领导周龙江和处领导熊海元、徐正芳;

涌现出李银山、王干国、万腊运、李和顺、邳大兴、王应祥、李国华、王增光、孙敏坚、林斯雍、孙金坤、汪国良、任宜华、朱丽贞、刘淑云、赵国福、曹相召、刘利和、胡彦芹、高恩贵、王执信、张书敏、张昌江、李永成、张才富、张应祥、王贵友、王义章、顾阿明、赵隧义、陈天勇、王永和、高玉岑、李作久、张帮照、魏俊和、张忠信、李亦中等各层级领导或各专业的技艺带头人(注:限于篇幅,仅列部分人姓名。下同)。

涌现出至今仍被七局人深深怀念的“种子辈”医生,如:卢涵辉、刘文章、郑国华、张丰甫、高润哲、徐明生、王善林、张德昌、张明孔、刘士文、周娣菊、郑桂林、孟荣惠等。

七局的“种子辈”们,为培养后辈呕尽心血,费尽心劳,可圈可点:一是除举办过“红医班”“护训班”外,还针对财会和经管人员不足,开办过多期“财会班”和“概预算班”,采用企业自培的形式培养了若干管理人才,满足了工程急需;二是针对改革开放后企业渴求人才,青工渴求文凭的情况,于1985年,“种子辈”们创办了“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水电七局分院”(企业分院仅此一家),该院在办学35年中(2020年停办),为七局培养了包括一名局长、一名副局长和若干处长及管理骨干在内的数千名大专生。

“种子辈”中的个人,在促学办学上最值得大家铭记的当数二处混凝土三队书记陈天勇(志愿军老兵),他站位高远,眼光深邃,在1982年,以省人大代表的名义,向四川省人大和省政府提出“开展高教自考文凭”的建议案并获得批准。于是乎,自1984年起,七局若干50、60后员工依靠“高教自考”的方式,在两三年内就获得国家认可的、含金量很高的“自考大专文凭”,其中的典型代表有:聂坤荣、伍有刚、杨忠、张元刚、古昌祥、吴旭、章莉、蔡长春、李宏伟、王海全……

七局的“种子辈”是典型的“听党话、跟党走”的一辈人,他们入川后短短一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实现了从“建完龚嘴回三门峡”的小理想,到“扎根四川开发西部水电”大理想的跨越!

七局的“种子辈”,为国家水电开发,为七局的成长,不仅仅是奉献了青春,也奉献了他们的儿孙乃至他们的终生。

今天,“种子辈”们已渐渐远去,但血脉相传,英名永存,他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和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也成为七局企业文化中一缕不朽的永恒。

七局的“种子辈”,是七局永远的“老兵”!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未完待续)(责任编辑 黄琪)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