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基础处理施工领域领军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多项世界纪录创造者、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标杆单位……一项项荣誉、一件件成绩,映蔚着水电基础局的非凡英姿。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担当,永远奋斗,在时间长河中前行65年的水电基础局风华正茂、基业长青。65年弹指间,水电基础人起手筑基立业,落笔初心映照。
密云精神:赓续红色基因铸魂塑神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奋斗历程,精神先见。沿着历史的回声,让我们回到1959年的北京,密云水库。在华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20余万建设者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掀起了移山造海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水库沙盘模型前,毛泽东主席关切地发问:“什么时候我们国家能有自己的混凝土防渗墙技术?” 为国争光,解国所困,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基础先辈们以实际行动响亮作答:“现在!”一次次技术攻坚,攻克“钻劈法”造孔、护壁泥浆、预埋穿孔管灌浆等多重障碍,实现了防渗墙“从0到1”的突破。 时任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亲切指示,“要下最大的决心搞技术革命”。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建设者们的精妙创意为双双巧手插上翅膀。 抓石器、新型钻头、冲击压气出渣法、自动化抽砂筒……6500多件建议提出,907项技术革新得以实现,全国首台电气操纵“乌卡斯”钻机研制成功。 “不修完水库不回家”“不扛起红旗不见亲人”,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他们以冲天的干劲把豪言壮语照进现实。 第一代水电基础人心怀报国信念,肩负殷殷期盼,连续攻坚187个昼夜,终于攻克决定水库建设成败的“头号拦路虎”——白河主坝坝基防渗处理难题,建成新中国第一道槽孔型防渗墙,实现密云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中外水利史奇迹。 自此以后,水患频发的潮白河成为首都“大水缸”,“北京人民每喝三杯水,就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 自此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直接指示下,新中国拥有了第一支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处理专业化队伍。 自此以后,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在基础处理领域跨入世界先进水平,开启了65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跟随、并跑到领跑”的波澜壮阔。 “为北京和家乡贡献了力量,我就感到很自豪!”“我们就一个心眼,要把这个坝修好。”“我干活是不惜力,为国家作贡献嘛。”胸怀全局,不计得失,基础先辈们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闪耀着庄重崇高。 2020年8月,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者回信,称密云水库是“无价之宝”,成为基础先辈一生最闪亮的“高光时刻”。 修建密云水库时,第一代水电基础人孕育、实践、形成了“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 这是领航的旗帜,是始终不竭的力量源泉。 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水电基础局红色精神血脉的灵魂和起点,深刻诠释了我们因何而生、为谁而来、所向何处。 丹青难写是精神,沧海横流显砥柱。
西藏精神:在挑战极限中挺膺担当 岁月如歌,山高水阔。经风历雪,振翅寰宇。回首过往,我们有底气告慰先辈。站在今天,我们有理由无比自豪。 2021年7月21日,西藏林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赴雪域高原。 一下飞机,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尼洋河大桥,察看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驻足远望,目光所及之处,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在不远处交汇,两岸草木葱茏。 “雅鲁藏布江的水系,难得的一块绿地、绿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住这一块‘净土’,让我们一起把这件事情做好。” 水电基础人一直在“做好这件事”,以援助形式开展尼洋河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为“高原绿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尼洋河流经林芝市区段,修筑防洪堤岸,保持水土资源。“西藏江南”盛开的桃花,热烈灿烂。 做好这件事,水电基础局已扎根28年,从藏南谷地到藏北高原,足迹遍布西藏全域。 1996年6月,水电基础人奔赴“世界屋脊”参建满拉水库,以基础塑基因,以基准铸基业,“唤醒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在藏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为雪域高原“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感到高兴”。这“新气象”里,浸润着水电基础人扎根高原的泪水、汗水,印叠着民族一家亲的笑声、歌声。 旁多水利枢纽,国家西部大开发10周年确定的23个重点项目之一,被誉为“西藏三峡”,水电基础人在这里“钉”了10年。 复杂地层,史无前例。创3项世界纪录,捧国家科技进步奖,让大坝拦蓄拉萨河成为现实。整个旁多库区,控制灌溉面积65万亩,惠及7余万藏区同胞。 “结巴水库,6万亩”“雅砻水库,9万亩”“拉洛水利枢纽,45万亩”……有了水,更多耕地“活”了过来,“高原粮仓”“长”了起来。 “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2004年6月,水电基础人跋涉而来,为狮泉河电站筑基夯本。2年后首台机组发电,填补了阿里首府无常规电源的空白。当地群众见到了“长明灯”。 “藏东明珠”昌都。2012年底,昌都应急电源工程正式投产,用时仅94天。“无应急电源”的历史就此终结,10多万群众告别拉闸限电之苦,过上“暖冬”。 满拉、直孔、雪卡、多布、藏木、加查、卓玉……一座座水电站相继拔地而起,滚滚水流送来光明。有了电,更多村镇“亮”了起来,“高原明珠”“大”了起来。 站在药王山南眺,拉萨河水碧绿如玉,海鸥不时掠过,吸引行人驻足嬉戏。拉萨河河势控导工程的完工,让枯水期河道裸露荒滩的萧瑟一去不复返。水生态质量明显提升。 墨竹工卡县甲玛沟,四面环山,风景宜人。水电基础人在铜矿尾矿库坝下,建成119米深的防渗墙,“清污分流”零排放,为下游环境安全筑起“生态屏障”。 318国道林拉段公路、山南泽当棚户区改造、林芝新地标“五洲皇冠”酒店、拉萨应急救援通用机场……有了爱,更多未来“照”了进来,“高原美景”“火”了起来。 28年来,水电基础人践行着“地层硬攻坚更硬、困难多办法更多、海拔高斗志更高”的西藏精神,主动扛起央企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为西藏水利水电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坚强支撑。 “我必须冲锋在前,我是党员”“即使再选一回,我还是要来”“高原需要我”……世界屋脊上的水电基础人,是吃苦的人们、战斗的人们、忍耐的人们、团结的人们、奉献的人们。
工匠精神:平凡岗位缔造不凡业绩 精神底蕴,内涵深厚;精神力量,感召人心。 修建密云水库时,周总理特别嘱咐,工程质量是“头等大事”,“首都人民头上的这盆水”决不能出纰漏。 以赤子之心守初心、以工匠之志赴使命。1959年防渗墙开工已是冬天,最低气温零下18度。基础先辈们挽起裤腿,清理浆沟,脚趾连鞋冻在一起。脱下棉衣裹在浆管、水管上,宁可自己冻得发抖。 泥浆不足,就人工搅浆,混凝土温度不够,就钢板上炒砂。洪水漫上坝坡,就手挽手跳进去,用自己的命保护水库的“命”。 “要做就做到极致”,基础先辈们心中暗暗抱定信念。 2021年建党百年,《基础初心——中国水电基础局的创立》一书正式付梓发行。20多万字的丰富内容,瞬间引发职工群众热议。诸多感受中,提及最多的,依然是“初心”。 展开2米多长的《中国防渗墙发展简史》图谱,万里河山映入眼帘。近50项标志性工程,浓缩了水电基础人65年来的风雨兼程、上下求索: 我们看到,防渗墙深度被不断刷新,不断定义,最新定格在世界纪录264.08米; 我们看到,从技术高度、运用广度、施工难度,到建造规模、材料工艺、系统集成,防渗墙迎来全要素的升级创新,“中国基础”始终行业领军; 我们看到,水库大坝安澜,高铁桥梁如虹,楼宇房屋林立,河湖水系清澈……一道道“地下长城”守护着神州大地,托举起美丽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征程中“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犹记得,长江堤防加固。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温家宝,接连视察九江永安段大堤。温家宝同志赞扬说,“你们是水利水电建设的王牌军!” 犹记得,三峡水利枢纽。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两院资深院士潘家铮评价说,“二期上游围堰防渗墙建造成功,比大江截流更为重要。” 犹记得,红石岩堰塞坝。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点赞说,“只有你们才能完成这样的世界级难题。” 犹记得,“一带一路”沿线。习近平主席访问文莱,称赞乌鲁都东水坝是靓丽的“中国名片”…… “从基础做起、以基础立业、用基础筑梦、把基础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激励着水电基础人以脚步丈量祖国的江河,把誓言写在大地深处。
大江东去,奔腾不息;蹈海踏浪,梦在前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叩响密云精神、西藏精神、工匠精神,水电基础人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贯通相融,构建起永恒的精神家园。 精神基石,巍峨矗立;精神火炬,熊熊燃烧。水电基础人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涵养优秀文化、发扬“三种精神”,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矢志创造不负前辈期望、无愧党和人民的新时代伟大业绩。 | |||||
【打印】【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