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老

发布日期:2024-12-18     信息来源:机电安装分局   作者:王歌   字号:[ ]

“大家”的作品是要读的,但是读“大家”又有不同。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不由自主地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生怕错漏一字,就辜负了先生忧国忧民的热忱;看老舍先生的文章又总是应接不暇,精彩的描写不计其数,划线标注让人忙个不停,如同穷鬼入了金山,恨不能全都带走、一个不留;冯骥才先生的文章又有不同,好像自己就站在天津的茶馆下面听他说书,什么神人趣事儿张口就来,九河下梢八省通衢的宝地上走一遭,那种骨子里透着的幽默劲儿最能感染人心。

而在这群大家里面,有一个最不像大家的大家,看他的文章绝不需要正襟危坐,最好是夏天躺在乡下的竹板床上,西瓜满地,他就像隔壁最是亲和幽默的老大爷,轻摇蒲扇坐那跟你唠嗑,妙趣横生还带点孩子气,就着简单的文字勾勒出内心细微的共鸣。这个老大爷就是汪曾祺先生。

第一次了解汪曾祺先生,是从一篇主角是季四爷的小说开始的,当时只觉得这作者一定很会吃,隔着白纸黑字,单是描写水果,就勾起了我的馋虫,写的是真好。

后来,上初中学了篇课文,讲的是高邮鸭蛋。教室里回荡着老师细述教案的声音,阳光占领着有插画的那一页课本,我的手指反复摩挲着那段文字,对书页上写的红油咸鸭蛋馋涎欲滴。好在那时候家里有亲戚带过的几盒鸭蛋,当天一回去就被我翻找着打开先填了肚子。吃着鸭蛋读着课文,不知不觉红油就爬满了整本书,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到现在我都记着课文末了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一直觉得,汪曾祺先生能吃会吃爱吃,凡是跟吃搭边的无一不精,可爱至极,但又从吃上面,有了不同感悟。就像他所写的:“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我所谓的‘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好想尝尝”

他的文笔从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只是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当时就买了整本的《人间草木》, 细细品味中,只觉得人间有味,光阴温柔。

在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中漫游,感受到的是如水一般温柔、细腻的情感,这股温泉渐渐流人的心田,带着它的温存、安静,然后会尝到这份情感带有淡淡的乡愁,还有些许京味的怀念。

汪老的思乡、念情体现在他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体现在作为现代人依然保存着对传统文化的情怀。他曾说过,这种思乡的情怀是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都无法抹掉的深刻情感。

合上书卷,从字里行间回味到的,是汪曾祺先生刻在骨子里的浪漫与悠然,与历经磨难不改的赤子之心,越活越温润,越老心态却越年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