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岁月中的微光 ——读《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有感 |
|
|
|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独特的姿态,在山河岁月里留下深刻印记,林徽因便是其中之一。翻开《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与情感,裹挟着时代的风云,扑面而来。 书中的林徽因,远非“人间四月天”这般诗意标签所能概括。她是古建筑的虔诚守护者,拖着病弱之躯,穿梭于荒郊僻壤、深山古寺。1937年,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她与梁思成等人艰难攀爬,拨开岁月的蛛网与尘埃,发现了这座唐代木构建筑的惊世之美。她欣喜若狂,如同寻到失散多年的珍宝,仔细测绘、记录,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要将每一寸梁枋、每一处斗拱的秘密都镌刻于心。彼时,战乱的阴霾已悄然笼罩,但在她眼中,这些古建筑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是历史的鲜活见证,绝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湮灭。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传承与保护古建筑的重任,每一次抬手触摸砖石,每一笔绘制图纸的线条,都饱含着对文明的敬畏与深情。 林徽因亦是文学领域的璀璨星辰。她的诗歌,既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清新婉约,将爱与希望描绘得如梦如幻;又有《昆明即景》中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关怀,“啊,谁说这不是造化意旨?/谁说这不是生命?/心仍是热的,/肢体在溶化。”在山河破碎的年代,她没有沉浸于个人的小情小爱,而是以笔为刃,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伤痛与挣扎。她的散文、小说同样别具一格,文字间流淌着对生活细腻的感知与深刻的洞察,将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希望的时代,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而最打动我的,是她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乐观。抗战时期,她随梁思成辗转多地,从长沙到昆明,再到四川李庄。在李庄的日子,条件艰苦到了极点,缺医少药,疾病缠身,生活的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但她从未放弃,在昏暗的油灯下,她一边忍受着病痛,一边协助梁思成编写《中国建筑史》,字里行间凝聚着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她与朋友通信时,虽满是生活的艰辛,却仍不失幽默与风趣,对未来怀揣着希望。这份在苦难中坚守,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精神,如同一束微光,穿透岁月的迷雾,照亮人心。 合上书本,思绪仍久久沉浸在林徽因的世界里。她的一生,是与山河岁月紧密交织的一生,是为理想与热爱不懈奋斗的一生。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她以建筑师的严谨、诗人的浪漫、学者的担当,在历史的画布上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艰难,总有人能坚守内心的热爱,用行动诠释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如今,当我们漫步于古老的街巷,欣赏着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建筑,或许应想起,曾有这样一位女子,为它们的存续倾尽心血。林徽因虽已远去,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山河之间,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勇敢追寻心中的那束光,在岁月的长河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