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里时光

发布日期:2025-08-26     信息来源:民悦公园项目   作者:何瑞   字号:[ ]

昨晚躺在床上刷到了三个年轻小伙唱秦腔的视频,也不知道咋回事,可能是年纪上来了,西北人的血脉觉醒了,我听着听着,竟然跟着哼了起来,听着听着,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西北的冬天,正是农闲的时候,北风呼呼地刮,太阳像个白炽灯似的挂在天上,看着亮,却连一点暖意都没有,大家都在屋子里窝冬。每天早上起床我总是一溜烟地先跑到奶奶家,奶奶早已为我备好了热热的洗脸水。等我两三下洗漱完坐到炉子旁边时,浦爷爷的茶壶已经开始咕噜咕噜的冒泡,馍馍也已烤得黄灿灿的,屋里全是茶香混着烤馍的焦香味道。奶奶打开电视,里面永远固定在陕西台,我们三个人听着《秦之声》,慢慢地吃着早餐,聊着天,那是一种简单却无比幸福的时光。

“秦之声”一般听的都是折子戏,想要听全本的戏曲,就得翻家里大立柜的抽屉,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盒盒碟片、磁带。跟着浦爷爷、奶奶我也是听了许多经典曲目。老一辈人常说:“听秦腔,不能只听调子,听的是怎么做人。”听《三滴血》,奶奶说我“狗娃,咱们做事要凭良心,不能死认死理不辨是非。”听《斩单童》,浦爷爷说“单雄信宁死不降,这才是男子汉大丈夫!做人得有骨气,不能为了活命就丢了本心。”听《三娘教子》,奶奶又会说“娃娃,人一辈子会有很多难的时候,可不能自怨自艾,更不能破罐子破摔,只要你往前走,就一定有路。”这些道理,随着唱腔、伴着表演,一点点钻进了我心里。

秦腔可不是藏在精致戏楼里的“雅乐”,它是黄土高原上长出来的艺术。一个甩袖、一声嘶吼,“吼”出的是黄土高原上的地域风骨,“吼”出的是最真挚、最细腻的情感。秦腔的骨子透着“正”,戏里唱的大多是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没有那些弯弯绕绕的算计,只有明明白白的善恶。《铡美案》里,包拯铡的是忘恩负义的陈世美,护的是秦香莲的公道,唱的是“为官要清正,为民要真诚”;《金沙滩》里,杨家将七子去、一子还,大郎替主赴死、二郎战死沙场、五郎断发为僧,将忠君爱国展现得淋漓尽致;《周仁回府》里,周仁为救义兄之妻,宁愿自己背负骂名,坚守的就是“义”字的分量。

曾经,我深深担忧,唱秦腔、听秦腔的一辈人已经老去,而年轻人似乎不再热爱秦腔,这项传承几百年的艺术剧种是否会逐渐没落。可这几年,我发现秦腔也在变,变得越来越有活力了。西安演艺集团推出了《陕北往事》《无字碑》《李白长安行》《昭君行》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这些戏没丢秦腔的“魂”——宽音大嗓还在,善恶分明的底色还在。它们用新时代的故事和审美,让年轻人愿意坐下来听,甚至跟着学。通过抖音、快手、秦腔3D电影、微短剧等也让秦腔搭上了现代传播的快车,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国家与地方更是鼓励支持年轻人投身于秦腔的传承与发展,让名师 “一带一”“一带多”,来实现秦腔艺术师徒相承。西安易俗社的《梨园夜》夜游项目更有意思,游客能穿戏服、画脸谱,跟着演员学两句《柜中缘》的俏皮唱段,秦腔不再是“只能看的艺术”,变成了能摸、能玩、能体验的生活方式。

如今,秦腔正用它的创新,把这份黄土高原的风骨,悄悄传给更多年轻人。这大概就是最好的传承,让百年秦腔,在岁月长河里,永远有新的时光可续,永远有新的生命可歌。(责任编辑 隆可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