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年】与雅万的1982天

发布日期:2025-09-30     信息来源:试验检测分公司   作者:张瑶   字号:[ ]

在水电七局六十载发展年轮里,无数七局人用实干诠释初心,用创新破解难题,将个人理想融入企业发展的洪流,李俊杰便是这万千奋斗者中的耀眼一员。

“过去3个多小时的车程,现在只需要40多分钟!对于往返雅加达到万隆的乘客来说,雅万高铁让他们的通勤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也让海外再次见证中国速度!”作为参建者之一,时任水电七局试验分公司雅万高铁项目测量队长李俊杰不禁感慨道。

爬过533次桥墩检测垫石,在2号隧道守过37个通宵,测量记录本换了57本……在雅万的1982个日夜的点滴,仿佛就在昨天。

热带雨林的“冲锋者”

雅万高铁是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是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标志性项目重难点工程。

“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非凡。”李俊杰说:“这是我从业15年以来参建的第一个高铁项目。”

2018年5月,李俊杰带着一支仅有3人的测量小队跑步进场。

初期,测量作业基本在野外进行,没有参照物,甚至连当地人都鲜少踏足的区域里,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蹚出了一条路,几个人轮流扛着20多斤的测量仪器设备,带着被汗水浸透的满身黏腻与喉间的干涩,一点点往前挪。

“那会儿最怕的不是路难走,而是被不易察觉的蚊虫和毒蛇‘埋伏’。”他笑称。

更棘手的是高烈度震区的测量精度要求。为打下精准的“坐标”,李俊杰带着队员反复演算,把国内的经验与当地地质数据叠合分析,常常一熬就是通宵。

“既然来了,就没有退的道理。”汗水顺着他被日光反复灼烧黝黑发亮的脖颈滑进衣领,他俯身凑近平摊桌面的图纸,手中的笔在坐标网格间飞快游走,纸上勾勒出的一道道标记是他们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决心。

李俊杰隧洞测量作业

现场攻坚的“破局者”

2号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隧道变形、滑塌及涌泥等异常情况频发,是全线修建难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之一。

“在建设过程中,前前后后出现20余次大变形。双层40厘米工字钢搭建的拱架,直接被压成了‘椭圆形’。累计沉降1.5米-2米的情况时有发生,还出现1次洞内突发涌泥情况,泥流击穿隧道初支防护层,导致涌泥处隧道冒顶,贯穿至地面。”据李俊杰回忆。

面对堪称“世界级难度”的2号隧道,他带领队伍,每天第一时间进行安全监控量测工作,多次提前发现隧道险情后第一时间上报,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022年3月期间,2号隧道进口、出口、斜井同时出现险情,为确保隧道安全施工,及时提供数据,他当即组织带领人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并将观测频率提高至每小时1次。

经过不懈的拼搏奋战,2号隧道顺利贯通,且贯通误差和净空均符合规范要求。李俊杰因突出表现获评雅万高铁中方联合体“‘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2号隧道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异国他乡的“传技者”

有着“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能手”“成都工匠”等荣誉称号的测量“大拿”,李俊杰在不断向内深耕的同时,也在持续向外输送知识与技能。

2020年,在印尼雅万高铁项目联合体组织下,李俊杰以“线上理论知识+线下实地操作”的形式,在控制网测量(CPI、CPII、CPIII和水准测量)、路桥隧施工测量、沉降观测等方面为印尼当地公司WIKA测量人员进行了多次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了技术水平,并受到了监理单位、联合体等多方上级单位的表扬与肯定。

“说起来,我也是培训的受益者。”李俊杰笑道,“通过多次开展培训活动,拉近了我与印尼人员的距离,现场开展工作配合度也更高效了。”

在雅万高铁进入无砟轨道施工阶段前,由于团队人员和印尼当地员工之前大都没有接触过轨道板精调工作,为此,李俊杰组织开展了多次轨道板精调集中培训。在每站精调时,李俊杰总是不断提醒队员在完成规范要求的操作外,必须检查最近及最远的CPIII点绝对坐标,确保每块板的测量准确度。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昼夜奋战,18个班组交替施工,白天进行底座板施工,夜间进行轨道板精调。2023年2月,团队以高精度、高质量标准完成了轨道板精调工作,这也意味着全线无砟轨道板工作的圆满完成。

一次次的培训指导、一次次的倾囊相授,李俊杰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身边的人,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大多已成为项目生产技术骨干,走上管理、技术岗位。

从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至今,每一次列车呼啸而过的震颤,仿佛在诉说着建设者们的坚守与热爱。属于李俊杰那1982天的酸甜苦辣,早已凝结在每一块精准对接的轨道板里,倾注在钢轨与大地共振的回响间。这份对工程品质的坚韧执着,对跨越山海的从容担当,是李俊杰个人的职业信仰,更是水电七局六十年来薪火相传的精神内核。

就如他在记录本扉页写下的那句:用匠心铺就的路,永远向着远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