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网络谣言治理与真相守护

——————参与成都市记协企业(专业)分会培训心得

发布日期:2025-04-18     信息来源:金川   作者:代舒羽   字号:[ ]

在数字洪流奔涌的“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如同裹挟着偏见的数字暗流,冲击社会信任堤坝。从社交媒体裂变式传播的假新闻,到即时通信病毒式扩散的伪科学,这些经过算法赋能的谣言正突破传统媒介边界,在虚实交织的网络空间构筑起“平行现实”。当企业因谣言股价腰斩,当防疫政策被篡改引发抢购潮,我们不得不正视:谣言已不仅是信息污染,更是悬在数字文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网信办构建的信息追踪系统与大数据溯源手段,如同数字空间的“CT扫描仪”,能精准锁定网络中的谣言发源地。但技术利剑终有局限,当真相还在穿鞋时,谣言已跑遍全城。真相被经过无数次再阐释甚至故意扭曲和篡改,其本身让步于情感、观点与立场。当事实被解构为情绪符号,当真相沦为立场博弈的筹码,网络谣言演变成网民宣泄情绪的狂欢。

真相从不缺位,缺的是抵达人心的“翻译者”。新闻工作者在这场认知保卫战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数字园丁,用事实之锄铲除谣言杂草;又是真相守门人,以专业护城河抵御流量诱惑。在谣言肆虐时,每一条报道、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公众认知的基石或谣言的温床。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新闻伦理,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坚守新闻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深入调查、多方求证,为公众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

网络谣言治理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责任命题。破解网络治理困境,关键在于构建平台、政府、网民“三位一体”治理生态:平台端要完善“谣言熔断”系统,利用技术优势,不断优化算法,提升谣言识别与拦截的精准度,对谣言内容进行标记与下沉处理,减少其曝光机会;政府端打造“真相供给”体系,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行为,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澄清谬误,防止谣言进一步扩散;网民则应该承担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社会责任,面对未经证实的信息保持理性判断,不盲目跟风转发,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只有平台、政府、网民三方携手,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蔓延,守护数字文明的健康发展。

站在Web3.0的门槛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建数字空间的“信任协议”。这需要每个节点都成为真相路由器,每次转发都经过事实校验,每个账号都成为谣言防火墙。当亿万网民的理性之光汇聚,终将穿透信息的迷雾,照亮数字文明的前行之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