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局网群 > 五分局 > 文苑杂谈

请听档案说——墨迹无声 匠心长铭

发布日期:2025-07-09     信息来源:五分局   作者:杨芮   字号:[ ]

夜幕低垂,龙泉市档案馆的百叶窗将月光切割成细长的银条,静静铺陈在泛黄的档案柜上。这座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库房,曾在漏雨的屋檐下用盆桶承接时光的滴答,而今新馆的玻璃幕墙已映出星辉。当城市沉入梦乡,沉睡的档案们开始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被墨迹封存的故事,正等待向世界诉说。

2003年盛夏,一位穿着灰布衬衫的年轻人推开了档案局的木门。他就是朱志伟,彼时破旧的库房里,1987年的宅基地使用证正在霉斑蔓延的牛皮纸袋中沉睡。这份见证农民安居梦想的文书,记录着朱志伟与档案事业的初遇。面对渗水的砖墙、摇摇欲坠的木架,这个刚上任的档案局长没有急着坐进办公室,而是带着干部职工钻进积灰的库房清点家底。当手指抚过那些发脆的纸页时,他仿佛触碰到了万千家庭的命运密码。

"档案馆不该是尘封记忆的仓库,而应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服务窗口。"朱志伟在党组会上的话掷地有声。为筹建新馆,他带着测绘图纸走访长三角先进馆舍,鞋底磨平了三双,最终将原定2000平方米的规划拓展到4000余平方米。当财政局只批1万元搬迁费时,他卷起裤腿带头装箱,和同事们用十指磨出血泡的代价,在十天内完成十万卷档案的迁徙。这场"蚂蚁搬家"式的搬迁,不仅挪出了物理空间的扩容,更搬出了服务理念的革新。

在新馆落地窗透进的第一缕阳光里,宅基地证们迎来了命运转折。朱志伟注意到山区群众为查档翻山越岭的艰辛,决定将分散在十九个乡镇的土地承包、山林延包档案集中数字化。2004年的寒冬,扫描仪的嗡鸣声打破库房寂静,26万页纸页在激光扫描中蜕变成跃动的数据流。当庆元县八旬老人颤巍巍递上查询申请时,曾经深藏山村的档案已在数据库中秒现。这位支援山区建设的老知青,正是通过朱志伟协调公安部门寻得的迁移证明,终于领到了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档案不是冰冷的故纸,而是带着体温的人生",这句话随着热茶与老花镜,温暖了每位来访者的掌心。

2008年深秋,朱志伟在巡查库房时驻足于17333卷民国司法档案前。这些记载着清末至民国司法变迁的卷宗,虫蛀的痕迹如同侵蚀历史的蛀洞。他轻轻展开一页1947年的诉讼状,繁体字间跳动着旧时代法治萌芽的脉搏。"这是座未被开采的文化富矿",他当即拍板启动抢救工程。为争取资金支持,这个平时节俭得"连办公用纸都要双面打印"的局长,破例购置了全套古籍修复设备。当省社科联专家看到修复室满墙的温湿度监控表时,才读懂他对文化传承的偏执。

抢救工作堪称一场跨世纪的接力。朱志伟带着团队在档案堆里扎了四年,既要对付纸张脆化的"骨质增生",又要破解民国法律术语的"基因密码"。他们像考古队员般细致编号,将八十八万页文献分门别类;又如侦探般田野调查,踏遍浙南山区寻访健在的当事人。当第一辑《龙泉民国司法档案选编》在2012年面世时,哈佛大学的汉学家惊讶地发现,这些尘封的卷宗竟完整保留了传统中国向现代法治转型的DNA链。东京大学教授抚摸着精装书脊感叹:"这是继巴县档案之后,中国献给世界的又一份法治文明标本。"

在朱志伟的工作日志里,藏着无数令人动容的褶皱。2003年仲秋,母亲病危的电报与新馆立项会议通知同时到达,他在病房走廊用公用电话向领导请假时,喉头哽咽却始终没说"回家"二字。半月后老人离世,他躲在库房角落默默烧掉孝服,把悲痛碾碎成新馆建设进度表上密密麻麻的节点。这种近乎残酷的克制,在同事们回忆中化作无数细节:为省电费夏天不开空调,却自掏腰包给查档群众买冷饮;拒绝女儿想买的新书包,转头批款购置档案防虫设备。

最让人难忘的是那次"较真"事件。某市领导拟挪用档案馆黄金楼层,朱志伟连夜驱车百余公里赶回,在会议室拍响档案法读本:"宁可摘掉这顶乌纱帽,也不能让历史无家可归!"这句硬话背后,是他对职业底线的坚守。当财政紧张时,他砍掉所有办公用品采购,却把经费倾斜给民生档案数字化;当省里表彰先进时,他把功劳推给基层员工,自己躲进库房整理目录。这种"对外争资源如虎,对内分荣誉如鸽"的作风,渐渐凝聚起整个团队的向心力。

十六载春秋流转,昔日的"冷衙门"已蝶变为全省标杆。在朱志伟带领下,龙泉档案人创下多个"首次":首批完成土地确权档案全数字化、首创司法档案深度开发模式、最先建立民生档案跨部门共享机制。当他们捧回"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奖牌时,库房里的民国卷宗仍在呼吸,宅基地证上的钢印依旧反光,这些沉默的见证者清楚知道,每个荣誉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个朱志伟式的长夜——那些在虫鸣中校对目录的凌晨,那些冒雨下乡收集散档的黄昏,那些为百姓解读政策条款的午后。

如今的档案馆已成城市文化地标,玻璃幕墙倒映着往来群众的身影。当年轻人在触摸屏上调阅民国审判记录时,当农民工通过远程系统打印土地确权证明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些习以为常的便利,源自某个档案局长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正如朱志伟常说的:"档案人的价值不在聚光灯下,而在百姓签字时的笑纹里,在历史长河中的涟漪间。"

月光偏移时,档案柜的阴影悄然爬上墙壁,但那些被守护的故事仍在空气中震颤。从泛黄纸页到云端数据,从尘封库房到开放展厅,兰台精神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当晨光再次照亮档案馆的门楣,我们知道,又有新的墨迹将被郑重落笔,又有远去的足音即将归来。因为在这里,每份档案都是活着的历史,每位守望者都是时光的摆渡人。(实习编辑 王晞羽)

(以上故事改编自——一切为了老百姓——龙泉市档案局局长朱志伟先进事迹调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