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年】水电人的匠心长征 |
|
|
|
六十年时光流转,从“马灯映钢钎”的艰辛初创,到“智慧聚新力”的科技迭代;从“独树一帜”的开拓探索,到“3331”战略的稳健前行,一代代水电七局人,把身影嵌进祖国的山河肌理,用汗水与坚守,写就一部山河奋斗史。 在这绵长的传承里,从豫西走出来的曹官军,循着先辈的足迹,毅然踏上了这条交织着泥泞与荣光的水电征程。 正在进行测量工作的曹官军 钢钎明志:初踏山河的青春刻度 2008年盛夏,嘉陵江畔的风裹着灼人的热浪,刚走出校门的曹官军,背着沉甸甸的仪器箱站在亭子口水电站前,年轻的脸上带着未脱的青涩,眼神里却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那是属于年轻人的倔强与笃定。 “测量是工程的眼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师傅说的这句话,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行动准则。入职不久,他便在亭子口水电站挑起了测量班长的担子。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扛着二十多斤重的全站仪钻进工地。尘土沾满工装,在汗水里泡得结成硬壳,轻轻一搓就簌簌往下掉;烈日把皮肤晒得黝黑,脖颈后起的水泡破了又长,他却始终弓着腰守在仪器前,一遍遍地校准数据。 为了摸清常规电站枢纽布置的规律,他把一叠叠施工图纸边缘翻得卷了边。就着昏黄的灯光,他对照白天在现场拍的照片反复琢磨,常常一钻研就到后半夜。 “那时候最怕连阴雨!”回忆起刚入行的日子,曹官军总是笑着摇摇头,“泥泞的工地让仪器脚架总打滑,我得蹲在泥里用石头死死压住底座,泥水顺着裤腿往鞋里灌,凉气一直渗到脚腕。手上沾的泥干了结成块,洗好几遍,指甲缝里还是黑的。”可越是艰难,他的性子越较真:“前辈们能在大渡河边用钢钎一锤一锤凿出渠道,我们现在有仪器,咋能连个数据都测不准?”正是这份执拗,让他很快掌握了测量的核心技能,从懵懂的“校园新人”蜕变成独当一面的“工地熟手”。 2008年底,曹官军转战观音岩水电站,扛起了测量队副队长的担子。这座横亘在川滇交界处的水电站,是金沙江“一库八级”水电开发的关键梯级。导流明渠的曲线要像画出来的一样顺滑,22#与23#坝段的高差不能差过一根手指,泄槽的坡度要精准到每一米,坝后式厂房的布局更是复杂得像“在悬崖上绣花”。 面对80万平方米原始地形测量、不规则边坡开挖这些“硬骨头”,曹官军没有丝毫退缩,蹲在工地上想了好几天,终于创新想出“分区控制、逐点核验”的法子。带着团队扛着仪器白天在工地穿梭,不放过任何一个测量点位;晚上挤在板房里计算结果,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一直忙碌到深夜。就这么咬着牙,破解了控制网复测及加密、土石分界线标定、弧形闸门安装测量等“瓶颈”。 2010年12月28日,当观音岩水电站导流明渠顺利具备过流条件,看着奔涌的江水顺着预定路线流淌,曹官军和同事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声音都在发颤:“成了!咱们成了!” 现场给徒弟进行教学(右) 白鹤砺刃:地下宫殿的光影铸剑 2012年,当曹官军加入白鹤滩水电站建设,229条地下洞室总长度达64公里的地下洞室群正如巨龙般蛰伏,等待被精准唤醒。作为水电七局白鹤滩副总工兼测量队队长,他深知肩上使命的分量——这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中国水电人向世界递交的答卷。 他选择用一面队徽凝聚团队的魂:交织的水准仪与全站仪轮廓间,一只振翅白鹤衔着飘带掠过江流,既呼应着这片土地的名字,更昭示着这支队伍的决心——以科技之翼,搏击山河。每当那抹湛蓝的队服出现在工地,就像一面旗帜,让每个队员胸膛里的热血沸腾。 主厂房岩壁吊车梁开挖时,“爆刻精品”的誓词,化作24小时轮守时工装上凝结的盐霜。有人问他:“这么拼值得吗?”他指着岩壁吊车梁的方向,语气坚定:“这是水电站的‘脊梁’,精度差一点,将来会出大问题的。” 当传统测量方法在竖井群施工中步履维艰,他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技术创新突围: 首开先河:在国内水电行业首次引入全自动高精度激光垂准仪,将测量误差控制在0.1毫米级 匠心巧构:自主研发“万向倾角测量辅助装置”,使单次测量时间从120分钟锐减至30分钟 三重奏鸣:独创“三重控制法”,让竖井滑模施工偏差锁死在20毫米以内,创造了滑模施工的质量奇迹。 这些突破最终凝结为两项国家专利、一部科技专著,更让“七局创新成果”登上三峡集团网站。当监理单位组织其他施工单位前来取经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仪器上的数据,更是一支团队将每个0.1毫米的精度追求,都刻进骨子里的执着。 这场跨越十年的匠心长征路上,完成土石方明挖1000多万方,外业出工95246班次,提交资料19112份,连续两年获得优秀部门称号,2019年获评三峡集团金沙江流域水电工程建设先进班组,2020年拿下“四川省工人先锋号”和云南省第十八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技术状元”称号。2022年1月科技著作《白鹤滩地下厂房混凝土机械化施工技术》荣获公司科技一等奖。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记录的正是一群像曹军官一样的水电建设者最朴素的追求——把活干好,让工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曹官军带领的测量队集体群像(右四) 乌海筑盾:沙地长城的守护者 2022年9月,塞北的风已有了凉意,吹得沙地上的草叶蜷起了边,卷起的沙砾打在脸上,带着几分刺痛。曹官军收拾好行囊,奔赴了新的“战场”——乌海项目经理部,负责安全管理工作。 乌海抽水蓄能电站要干的活,难度一点不比之前小,安全管理,就像在“刀尖上跳舞”。 项目部刚组建时,曹官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牵头梳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他搬来一摞摞厚厚的资料,坐在堆满文件的桌子前,一条一条核对规范,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细化责任,他逐字逐句地读,把那些宝贵的经验记在笔记本上,再融入到新的制度里。“安全这根弦,得让每个人都绷紧了。”曹官军说。 作为扎根一线的水电人,曹官军早已习惯了与“团圆”擦肩而过。逢年过节,当万家灯火亮起,家人围坐,他多半还守在工地上。只能趁着施工间隙,找个信号好点的地方,拨通家里的电话。听筒那头,妻子温柔的叮嘱“天凉了记得加衣服”,儿子奶声奶气地问“爸爸啥时候回来陪我搭积木”,这些话像暖流一样淌进他心里——家人,是他的软肋,亦是他的盔甲。 挂了电话,他又转身钻进工地,手电筒的光在黑暗的洞子里划出一道亮线,仔细检查每一处安全隐患。“我们每天开工前都要开‘安全早会’!”曹官军说,语气里满是坚持,“哪怕只有十分钟,也要把当天的风险点、注意事项讲清楚,让每个人带着安全意识上工地。 遇到工程关键节点,“白加黑”连轴转成了他的常态。“我多一分严谨,工程就多一分安全,身后的家庭就能多一分安稳。”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刻进了心里。 2023年初,“乌海号TBM”正式始发,这是项目建设的关键一步,曹官军每天天不亮,揣着手电筒钻进幽暗的隧道,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查看安全防护措施。 有一次,他在检查时发现TBM刀盘附近的照明设备有点闪烁,灯光忽明忽暗,心里“咯噔”一下,当即喊停:“隧道里光线本来就差,照明出问题就是‘瞎眼干活’,必须马上维修!”直到照明设备修好,他才让工人继续施工。 2023年10月,工程进入地下厂房施工的关键期,曹官军全盘负责现场生产、进度,每个节点都像卡着倒计时的秒表,容不得半点马虎。 从那以后,他更是把工地当成了家,午饭常常在工地临时板房里对付。晚上,他还要组织施工班组开进度推进会,哪个环节滞后了,当场协调机械、调配人员,直到找到解决办法,制定好第二天的计划,才肯散会。 作为党员突击队队长,他更把“冲锋在前”刻进了每一个施工节点里。为了赶在寒潮来临前完成厂房岩壁吊车梁混凝土浇筑,他带头坚守在一线,从未说过一句苦、一次累,历时27天终于在2024年11月13日完成浇筑,得到了业主、监理等单位的一致好评。 远处,新一天的曙光已隐约照亮甘德尔山轮廓,如同六十载征途上薪火相传的信念,永远照亮前行的路。 曹官军掸了掸工装上的沙尘,想起老班长曾说的:“咱们水电人走到哪儿,就得把‘责任’二字焊在哪儿。”这份代代相传的坚守,正是献给公司甲子诞辰最好的礼物。(实习编辑 刘森)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