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局网群 > 一分局 > 文苑杂谈

【培训心得】深学笃行 智启未来

发布日期:2025-04-12     信息来源:叶巴滩项目   作者:罗绪香   字号:[ ]

作为水电七局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我有幸参加成都市记协企业(专业)分会组织的专题培训。为期三天的学习之旅,不仅拓宽专业视野,更重塑全媒体时代传播认知。

培训课程紧扣时代脉搏,从网络舆情的精准应对到视觉表达的创新探索,从短视频的深度解码到人工智能的赋能实践,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交织,让我重新审视新闻宣传工作的使命。

以真相为盾,守护舆论清朗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与侵权的“暗流”往往比真相更具传播势能,尤其“高级黑”与“低级红”现象更需保持高度警惕。培训中,讲师通过洞悉网络谣言的滋生土壤与传播路径,并结合真实案例深入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面对谣言,速度与精准同等重要。

我学习如何快速锁定谣言传播的关键节点,如何借助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构建高效的辟谣矩阵,并深刻体会到“黄金30分钟”与“极限两小时”的舆情处理时效性。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应对策略,更是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公信力的深度考验。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平台,可能在数小时内形成爆发式传播,其速度与破坏力远超传统媒介。作为企业宣传者,我们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企业声誉的“守门人”,需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使命感,将快速反应与精准发声有机结合。

以光影为笔,镌刻建设温度

在摄影课程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技术与艺术的张力如何颠覆我对工程叙事的刻板认知。课程中,讲师从设备、光线、构图等核心要素切入,指导我们用手机镜头捕捉工程现场“呼吸感”:晨光中的钢筋水泥、深山中的坚守、工友眼中的专注、机械与自然的碰撞。这些瞬间让工程故事从“冷硬叙事”走向“温暖表达”。

更令我震撼的是AI修图技术的应用。通过AI智能修复瑕疵、优化光影,AI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引发我对技术与审美的深刻反思:“技术是画笔,审美才是灵魂。”我该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让AI成为助力而非替代。

以共情为钥,开启传播新域

短视频传播策划课程,带来的思维革新尤为显著。短视频策划以“创意+聚焦”“有趣+典型”“细节+情绪”模式展开,以案例《云端上的工位》为例,其成功源于“微观视角+情感共鸣”的策略:通过接地气的内容呈现与创新的表达方式,将大国工程的宏大叙事转化为贴近公众的生动故事。

讲师总结的短视频“引爆点”——情绪点、热点、槽点、爆点、看点,为我们提供了从建设者到公众之间的“翻译密码”。深入挖掘安全帽下的汗水、图纸背后的争论,将建设者的日常奋斗与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有机结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建设者的“翻译官”,七局故事的“解读者”。

与AI共舞,探索智媒未来

DeepSeek内容培训以AI在宣传领域的深度应用为核心,展现了内容生产方式的前瞻性变革。通过学习DeepSeek提示词“5+3”撰写框架、多模态生成等创新功能,我切身感受到AI如何重构内容生产链条:它既能快速生成稿件框架,节省基础性工作时间,又能进行合规性审查,为内容创作提供高效支持。

然而,这让我开始深思:尽管AI缺乏能动性,但其深度整合与撰写能力的提升,是否会让人类创作者面临被替代的风险?我们是沦为技术的附庸,还是以技术为工具,扩展人性化的表达?这一问题促使我重新审视自身价值。

此次培训既是技术武装,更是初心叩问。“优秀的传播,能让远方的人看见希望,让同行的脚步充满力量。”作为新时代宣传工作者,唯有以技术为舟、以人文为舵,方能在信息洪流中锚定方向,让水电七局的故事既有时代锐度,也有温度与厚度。(责任编辑 张明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