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筑山河 心向荣光 |
|
|
|
九三阅兵的豪情仍在胸中激荡,福建舰成功电磁弹射的捷报已传遍神州。电磁弹射划破海天,三型战鹰振翅甲板,这是一代代人向海图强夙愿的结晶。从长安街的铿锵正步,到万里海疆的舰机轰鸣,我深切体会到: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情怀,而是具体而磅礴的力量——它闪烁在科研人员深夜攻坚的灯光下,凝结在建设者辛勤洒落的汗水中,体现在每一个平凡岗位的执着坚守里。 作为一名项目党务工作者和通讯员,磨西这片土地让我对“爱国”有了更真切的体悟。2022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撕裂了磨西古街,道路如波浪起伏,木楼倾斜欲倒。水电七局的建设者们逆行而上,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踏上余震不断的国道。头顶是随时可能滚落的碎石,心中却是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大渡河冲开高山峡谷浩荡奔涌,既像一道未愈的伤痕,更似一条不屈的脊梁。 工地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而我更愿将磨西视作“接续长征的宿营地”。施工现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安全员眼神专注地紧盯现场,测量员一丝不苟地反复校准数据,技术员熬夜撰写方案的身影写满疲惫……这些平凡瞬间,汇聚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与奉献。 重建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更融入了对未来的憧憬。安置房采用藏式挑檐设计,墙面点缀彝族图腾……恢复家园、重振信心,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我们对这片土地的责任与匠心。 1935年5月,毛主席在磨西镇天主教堂用铅笔划出红军北上的路线;今天,水电七局建设者将施工图纸铺在震后的废墟上,用全站仪绘出另一条“生命线”。不同的图纸,同样的信念。当我们在结构图上标注“抗震烈度9度”,将C45强度写入每一根梁柱的技术参数时,笔尖落下的不仅是对质量的追求,更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九三阅兵那天,项目部几十人围坐会议室观看直播。当受阅方队经过天安门时,老党员王伟峰眼角湿润,司机郑强全程凝神——退伍多年,他们仍保持着军人的姿态。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阅兵不是远方的礼炮,而是我们心中共同的爱国情愫。“咱多干一点,工程就能早一天完工。”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每一次精准操作、每一项严格把关。 我注意到受阅战士靴跟落地的节奏精准如钟表,这让我想起工地上混凝土标高的毫米级控制。一个捍卫和平,一个筑造未来,两种场景在“精准”二字上达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2023年,为实现“海螺沟景区重新开园,春节前群众搬入新居”的目标,我们发起“大战70天”劳动竞赛。深夜11点,贡嘎大道上仍有工人举着夯锤修补地砖,敲击声在山谷回响;为在一夜间完成八条街的绿化任务,我们用12650盆花栽满253个花台。 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扎钩与扎丝共舞的清晨,是切割机与皮锤轮番上阵的中午,是寒夜中铺设草皮的坚守;是飞溅的焊花、流淌的汗水、旋转的塔吊;是凌晨两点混凝土车刺破黑暗的光柱;是楼栋封顶的喜悦,是工作群里“验收完毕”的通报…… 爱国,也奏响在创新的乐章中。在大杉树村、磨子沟安置点,我们创新采用超厚保温板工艺,节约工序、抢出工期;在传统木模板外探索新型胶模板,提升质量的同时践行“四节一环保”理念。 爱国,更是关键时刻的奋勇担当。保交房前,大家拿铁锹、提水桶,手磨血泡、浑身湿透清理建渣;为完成节点目标,全员奋战在管道安装、防洪治理、市政建设等各条战线。 90年前,红军在此点燃火把照亮前路;今天,我们用水电七局人的双手重建家园。火种从未熄灭,只是以另一种方式燃烧。历史与当下在此刻完成接力:老兵用血肉捍卫主权,我们用钢筋混凝土托举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奔赴。 震后第三年,我们负责的灾后重建工程全部完工。不远处的红军长征毛主席驻地纪念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一枚勋章镶嵌在群山之间,与天安门广场的钢铁方阵遥相呼应。虽隔千里,却血脉相连,精神相承。 站在毛主席雕像前,我心潮澎湃。“他们曾在战火中守护山河,我们于钢筋间筑就脊梁。”暮色中,安置房的灯火次第亮起,如散落人间的星辰。那一刻我懂得:所谓爱国,是将个人的汗水汇入时代的江河,用平凡的双手托起群众的幸福。 九三阅兵的钢铁洪流仍在胸中沸腾,福建舰的捷报犹在耳边回响。我仿佛听见大渡河的浪涛与东海的潮声同频共振:九十年前,先辈用血肉夺路;今天,我们用智造远航。硝烟与电弧,长征与电磁,在同一面五星红旗下接力——山河已无恙,吾辈正远航! 秋雨渐凉,我仍一遍遍回看福建舰战鹰起飞的画面,心中充满自豪。我将继续把工地当检阅台,把每一仓混凝土浇筑、每一个节点目标的实现,都当作向祖国报告的“微型阅兵”。 无需礼炮,这“砼”上的长征,就是我们心中永不降下的旗帜。当十月的秋风吹过群山,我们正随着山河的脉动,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长征故事。(责任编辑 焦曼曼)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