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又生 |
|
|
|
北宋画家郭熙曾言:“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山川之所以有生机,是因那涓涓细流的柔韧延绵。坚韧,在世俗眼中多以刚强示人,似须披荆斩棘、刀锋所向。然而,若只见坚石之刚,却未察水流之柔,人生态度便失却了另一种意蕴深远的可能性。 试想隆冬中的梅花,它不以强悍的枝条抵抗风霜,却以素洁的花瓣柔顺于自然,悄然绽放。坚韧,不应总以摧枯拉朽的姿态示人,它或许更像一汪清泉,遇阻则绕,遇壑则隐,终究汇入大川,流向无垠的天地。 屈原在《离骚》中感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坚韧非强行扭转命运,而是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孤独守护风骨,柔韧地应对乱世的潮涌。这种柔韧,不是逆风而行的刚,而是顺风而舞的智慧。 同样,西南联大迁徙途中,那些漂泊于马帮驮子上的学子,不以顽抗风雨的刚强行进,而以“一身书香卷两肩月光”的从容穿越艰难。他们在时间的洪流中,与大地柔顺相融,不争一日风雨,却争一世永存。柔韧,不是折腰于困苦,而是轻拂苦难,在平和中蕴藏无尽的韧力。 若将目光从战火中抽离,我们会发现,柔韧也无时不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深沉的美。生活中的柔韧,不是高山的岿然,而是小草的默默生长。幼芽破土,非以硬骨顶开泥层,而是借春风化柔力,倚润土以成形。无论是春日新柳的嫩黄,抑或是秋风下的芦苇萧萧,皆因柔韧而拥有生命的顽强。坚韧若只注重刚的强悍,便易折断,若能融入柔的韧性,则刚中带柔,柔中有刚。 坚韧并非只是一条硬直的路,而是一条曲折、绵延且有韵律的生命之旅。在命运的大地上,既有如钢铁般不屈的脚印,也有如流水般蜿蜒的诗行。柔韧,是山河无言的承受,是生命无声的歌唱,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人生态度。 正如阿多尼斯的诗意:“太阳是我眼睛的色彩,冰雪是我脚步的颜色。”面对冬寒,我们未必需要强行破冰,或许只需以柔韧的心态接受阳光,在雪地上留下独特的足迹——柔韧,才是坚韧最优雅的姿态。(责任编辑 兰鸥)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