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点报道

【特别报道】攻坚筑通途

————写在西部新城道路子项顺利完成容缺验收之际

发布日期:2025-11-04     信息来源:投资分公司   作者:刘柃泠   摄影作者:陈怡静  字号:[ ]

当西昌西部新城的路灯次第亮起,六条道路如银链般舒展,这座城市的新动脉背后,藏着水电七局建设者们用1000多个日夜拍出的五部“攻坚大片”。每一部“影片”都聚焦一个工程难题,每一个镜头都记录着党员先锋队的冲锋身影和青年突击队的攻坚身影,更镌刻着团队从建设施工单位向投资操盘手的理念蜕变。最终,他们将蓝图化作数十万市民脚下的通途,也交出了一份投资项目的攻坚范本。

手续攻坚战:驻点政务大厅的“合规哨兵”

“开工前13项手续没齐,不仅没法上战场,更是投资项目的合规隐患。”项目副总经济师吴兵至今仍记得2023年初的焦虑。彼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关键文件仍卡在多个部门,开工日期却已临近。项目党支部当即成立“手续攻坚党员突击队”,吴兵成了突击队里的主力队员。

每天清晨7点,吴兵和队员们就带着装订好的材料守在政务大厅门口,从住建局到水利局,再到财政局,一天跑三、四个部门是常态。有次为了一份材料的修改意见,他们在住建局办事窗口旁的长椅上等了三个小时。“有审批科长说我们是‘钉子户’,但我们知道,多等一分钟,项目的投资风险就多一分。”他笑着说。

“党员的担当,既要在堵点前顶得上,更要为投资项目守住合规底线。”历经上百次材料修改,13本合规“通行证”终于逐一落袋。

征拆协调:把办公室搬进社区的“成本调解员”

“施工队刚进场,就有商户拿着喇叭拦在门口。”征拆协调组组长、建设管理部负责人的“镜头”,从长裕路西延线的早餐店开始。这条路横穿多个千人小区,一头连职业学院、一头靠成昆铁路桥,商户怕影响生意、居民怕出行不便,抵触情绪直接拖慢工期——而项目的工期延误,每天都在增加财务成本。

征拆协调组索性把办公室搬到社区广场,摆上图纸算“两本账”:一本是“民生账”,“路通了,您家商铺客流至少多两成,孩子上学少绕两公里”;一本是“成本账”,“早一天拆完,项目就能少付一天利息”。遇到情绪激动的水果摊主李阿姨,他连续一周上门劝导,帮她协调临时摊位,后来,李阿姨主动帮着做其他商户的思想工作。

最终,协调组推动的“容缺分段竣工验收”创新模式落地:先对已完成的路段开展验收、提前开放通行,再集中攻坚剩余节点。这一举措不仅让征拆比计划提前完成,更节省工期、降低成本,为项目资金高效周转赢得了空间。

围堰抢汛:与汛期赛跑的“后勤逆行者”

2023年5月,西昌雨季来临,新机场路南段跨海河中桥的围堰拆除,成了关乎项目安全的大考——下游230米处就是西邛渠集制闸,若汛期前不拆除围堰,可能引发洪涝风险。“晚一天就多一分危险。”项目公司负责人要求采取“两班倒”的方式,全力保障进度。

党员先锋队全员上阵,设计组24小时内拿出三套方案,技术人员在泥泞里核对参数,鞋子陷进去就光着脚走;施工队架起探照灯,夜间灯光把河面照得如同白昼。此时,项目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人的“后勤战场”同样紧张:他带着部门同事连夜调配物资,把姜茶、雨衣送到每个人手上。

“兄弟们在前面保工期、保投资,我们后勤就得把保障网织密。”他一边帮工人拧干湿透的工服,一边打气。有天夜里雨最大的时候,他守在工地门口的临时医疗点,直到最后一名工人换班才离开。最终,团队比汛期提前3天拆完所有围堰,项目公司负责人在微信群里发了句:“党员先锋队,经得起汛期和成本的双重考验!”

涉铁博弈:降低投资风险的“攻坚操盘手”

“涉铁工程是块硬骨头——既要把路修起来,更要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绝不能让风险拖垮项目!”项目公司团支部书记陈鸿祥的“影片”,镜头对准2025年3月那份盖着红章的政府决议——长裕路西延线下穿成昆铁路工程刚通过政府常务会、常委会双重审议,明确同意委托代建,费用纳入投资,可没等项目团队松口气,新的难题就砸了过来。

4月27日,西昌的午后阳光透过会议室玻璃,却未驱散谈判桌上的凝重。项目公司与成都成铁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的第四次磋商陷入僵局:“他们坚持不接受政府审计评审下浮,若继续按政府决议的代建模式推进,后期审计一旦核减费用,项目公司将额外承担超支风险,这对股东方利益和项目投资安全都是潜在威胁。”经过一上午的谈判,双方终于初步达成一致:“改思路!换模式!借助专业能力完成铁路运行协调及安全监管,通过代管模式化解后期审计风险。”4月28日一早,他们便前住建局函商涉铁工程模式调整事宜。5月23日,分管副市长组织的专题会上,项目公司把“代管模式”的优势讲得透彻,最终同意调整为代管模式。

“从建设施工到投资管控,要借力专业力量守住投资安全线,把每一分投资都花在实处,把每一段路都建在点上。”陈鸿祥在笔记本上写下。

转型进化:从“建设者”到“操盘手”的“投资学习者”

“以前只管把路修牢好,现在还要管把钱花值——就像从步兵转特种兵。”项目公司负责人赵海城的“影片”,记录着团队最深刻的角色蜕变。西部新城是投资分公司首个全过程参与的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要求大家既懂钢筋水泥,又懂融资、审计和运营——这对习惯了传统施工的团队来说,是从干活到算账的理念革新。

西昌片区项目公司党支部推出“党员带头学”计划,赵海城带头报名参加公司相关培训,并将所学所悟分享给同事;党员技术骨干则利用休息时间研学同类项目的运营方法及优秀案例,对着运营报表反复核算:“以前看图纸只盯施工节点,现在得想十年后这条路能为公司带来多少收益。”

如今,赵海城已从“建设工程管理专家”变成“投建营一体化操盘手”,团队也摸清了此类项目的核心逻辑:“建设是基础,投资是关键,运营是长远。”他笑着说:“这蜕变不是逼出来的,是党员带头闯出来的——毕竟,我们要对项目的每一分投资负责。”

当西部新城的车流穿梭在崭新道路上,赵海城站在跨海河中桥感慨道:“我们拼的不仅是工程进度,更是投资安全与民生福祉——把新城梦拼成老百姓的幸福路,这才是最有价值的答卷。”

这五部“攻坚大片”,既是水电七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西昌城市蝶变的鲜活见证。它记录着工程人的坚守,也为新时代“投建营”一体化提供了一份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样本。(责任编辑 黄琪)

西部新城道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