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点报道

【特别报道】劈山架桥穿险峡

发布日期:2025-10-30     信息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莫翼珲   字号:[ ]

今年六月的最后一天,朝阳像一柄金钥匙,轻轻旋开了巴尔干褶皱深处的古老山门。薄雾尚未散尽,北马其顿法里什—德雷诺沃(FD)快速公路已披上黑缎般的沥青,蜿蜒、盘旋,宛若一条驯服的黑龙,将普利莱普与卡瓦达尔奇两座古城的呼吸紧密相连。

北马其顿总理赫里斯蒂扬·米茨科斯基扬起右臂,嗓音穿透山风:“我宣布,FD快速公路正式启用!”霎时,掌声雷动,汽笛回荡,等候多时的当地车队鱼贯而入。轮胎与路面摩擦出轻快的嘶嘶声,像一曲无声的交响乐,奏亮整片峡谷。

项目航拍

穿越险峡

FD快速公路穿越地形险峻、历史悠久的德雷诺沃峡谷,施工难度之大,被公认为北马其顿市场极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

项目全长10.197公里,却需面对双洞穿险、峡谷织网、绝壁除险三大技术难题。

在项目双向分离式隧道,项目团队遭遇了“地质雷区”。

隧道净间距仅5米,最大埋深28米,最小埋深4米,浅埋偏压特性显著。更严峻的是,隧道内95%的围岩是自稳性极差的V类泥夹石,远超设计预估的75%为IV类围岩。

面对“烫手山芋”,项目团队创新采用“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快封闭、强支护、勤量测、严防水、紧衬砌”的综合工法,动态强化初期支护,加密布置监测点位,严格控制开挖进尺。最终,双洞安全精准贯通,拱顶沉降值严格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成功穿越这片“地质禁区”。

峡谷核心段的施工更是一场高空编织的壮举。

在短短816米范围内,需密集建设8座桥梁和7个框架结构物,其中5座桥梁需凌空跨越下方车流如织的北马其顿交通主动脉——A1公路。项目团队精心规划既有道路临时改线方案,制定精密的分时段交通导流方案,将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针对一处原设计高达17米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经深入技术论证,大胆优化为结构更稳定、施工更便捷的加筋土挡墙,显著降低了施工难度和风险。

起点段的绝壁除险更是惊心动魄。

两公里河谷与山巅高差逾百米,自然坡度陡达70度。其中有两块巨岩——一块35米高、一块75米高,悬在A1公路与新建桥上方,风化的石屑簌簌落下,像历史在掉渣,常规爆破风险巨大。

项目团队采用“浅孔微振爆破+分层精细开挖”方案,将整个危岩分18层“剥皮”式爆破,每次爆破均进行严格的振动监测。为减少对正下方刚竣工的新桥的影响,采取“静态裂解+人工机械协同移除”策略,使用小型液压劈裂机在岩石上钻孔并实施静态胀裂,同时在下方桥面铺设柔性缓冲层,最大限度吸收意外落石冲击。通过这种毫米级精度的“岩壁手术”,成功将2800立方米危岩化作近200车碎渣,没有一粒坠入下方新桥。

精益求精

面对严苛的欧洲标准与极端气候,建设者以匠心回应挑战,将FD快速公路打造成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工程。

项目波形护栏需执行严苛的欧洲EN1317标准。技术团队深入研究碰撞等级与吸能机制等核心条款,联合多家供应商开展论证,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在确保最高安全认证的前提下实现了标准的有效落地。

项目所在区域夏季高温可达45℃,冬季严寒低至-30℃,温差剧烈。

应业主要求采用4厘米厚SMA11沥青面层,此技术在北马其顿尚属首次应用。项目团队克服困难,改造设备,历经无数次严苛试验,反复调整配合比,并邀请塞尔维亚知名大学教授现场指导,最终成功找到了适应极端气候的“黄金配方”与最优施工工法,铺就了经久耐用的高品质路面。

通车当天,受邀体验的卡瓦达尔奇市民纷纷称赞:“车辆行驶非常平稳,没有颠簸感,这是一条真正现代化的快速公路!”

生态守护

而在路面之下,生态守护同步进行。德雷诺沃峡谷是全球濒危物种埃及秃鹫、蝙蝠等保护动物的家园。

项目团队深知其巨大的生态价值,为此构建了一套远超合规要求的系统性保护方案。

项目聘请动物专家全程指导,工程师们把爆破时间精准到“周”,避开3—9月繁殖期;桥梁防撞栏外挂黑色尼龙网,让超声波导航的蝙蝠“看得见”;河谷里,他们为红鳟鱼修出“S”形洄游通道,把拦河石坝改成阶梯式鱼道。

同时,实施精准的栖息地修复:移除有害外来入侵物种臭椿和刺槐,主动修复沿线受损牧场两处,对扰动河岸带实施生态化修复。项目团队还积极延伸环保责任,制作并发放通俗易懂的水资源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宣传手册,提升沿线社区环保意识,促进生态共建。

这套融合物种专项保护、栖息地主动修复与社区共治的多维度举措,织就了一张严密的立体化生态保护网,确保了工程建设与峡谷生态的和谐共生,赢得当地环保组织的高度评价。

今年春天,监测组拍到秃鹫幼鸟在FD公路隧道口上方试飞,羽翼掠过崭新的沥青路面,像给建设者颁发一枚“生态勋章”。

民心相通

建设者们深知,工程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民心相通的纽带。

项目团队多次在火灾、洪水等突发事件中挺身而出,迅速组织重型设备和专业人员,与当地消防、警察部门并肩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赢得了当地政府与民众的高度信赖。

义务救火

在建设期间,项目积极协助中国驻北马其顿大使馆成功举办中马美食文化节,促进了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

同时,不忘知识传递,组织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现场学习,邀请卡瓦达尔奇小学学生参观工地,将课堂搬到工地,为北马其顿培养下一代工程师播下种子。

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在项目现场学习

山风掠过,黑色路面发出细微却坚定的回响,像回应建设者四年两千个昼夜的锤击、爆破、测量、浇筑。

那条由中国匠心与北马其顿期盼共同编织的缎带,此刻正安静伏卧在巴尔干的心脏,等待第一缕晨曦,等待第一声汽笛,等待无数后来者,用它奔向更远的海与山。(责任编辑 黄琪)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