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身边事】逐梦“凯”歌 |
|
|
|
2019年,刚从大学毕业的郭凯奇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建筑行业。那时的他青涩稚嫩,第一次站在机器轰鸣、人来人往的工地上,望着庞大复杂的施工设备和忙碌的工人,心中既兴奋又忐忑,仿佛置身于一片未知的迷雾森林。 时光飞逝,六年过去,这个来自陕西咸阳的小伙足迹已遍及大江南北。长期户外施工,让他的皮肤黝黑发亮,头发也因常戴安全帽而弯曲有型。但无论岁月如何雕琢,他眼神里的认真与坚定始终如初。 中洲守护者 鄱阳湖畔,昌江两岸,中洲圩堤如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伸展。在波光粼粼的江面映衬下,它显得格外壮观。江水轻拍圩堤,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似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里承载着15个行政村的希望,守护着23.8平方千米土地、2.21万亩耕地以及3.4万人口的安全与生计。 2019年刚入行时,郭凯奇便立下目标:“在每个项目中做到最好,以逐梦凯歌奋进!”2022年,他加入鄱阳项目,中洲圩堤成了他扎根的阵地。这条长达33.65公里的圩堤上,留下了他数不清的足迹与汗水。 建设过程中,挑战接踵而至。地理环境复杂,圩堤一侧是湍急湖水,另一侧是松软泥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险情。施工难度大,大型机械难以进入狭窄地段。工期紧张,业主要求在雨季来临前完成关键部位加固,确保安全度汛。 一天,烈日高悬,地面温度高达四十多度,工地如同巨大的蒸笼。郭凯奇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深入现场。他蹲在一处施工堤段旁,紧盯泥土,手指捏起一把细闻,又放在手心搓了搓。这时,一名作业人员匆匆跑来,焦急地说:“郭工,材料运输出问题了,大型车辆进不来,怎么办?” 郭凯奇迅速起身,拍去身上尘土,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大声道:“别慌,召集大家开现场会。”不一会儿,十几名作业人员围过来,脸上写满担忧。郭凯奇指着地图,声音洪亮有力:“地形复杂,但我们不能退缩。我建议,狭窄地段改用小型运输工具,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开高温时段。”简练的方案如一股清流注入焦灼氛围,点燃了团队斗志。 标准践行者 凯旋并非偶然,背后是郭凯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与不懈追求。他深知严标准、高质量是取胜的关键,每天下班后,仍坐在办公室,灯光洒在他专注的脸上。他仔细研读最新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书籍,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重点,不断查阅资料,与同事交流探讨,碰撞思维火花。 这份苛刻的“较真”贯穿全程。从原材料进场,他便严格把关。一天,一辆满载水泥的货车驶入工地。郭凯奇随即上前,要求司机出示质检报告和相关证件。司机不耐烦地说:“这水泥没问题,以前用过很多次,不用这么较真。”郭凯奇严肃回应:“每批材料都必须检查,这不仅是对工程质量负责,更是对大家的生命安全负责。”说完,他爬上货车,随机抽取几袋水泥送检。结果符合标准后,他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施工过程控制方面,郭凯奇像是行走的“显微镜”。有一次,他发现一处混凝土浇筑表面不平整,立即叫停施工。他走到作业人员面前,指着表面说:“这平整度不达标,会影响工程质量和美观。必须马上修补,不能留隐患。”作业人员立即整改,郭凯奇在一旁监督,直至完美达标。成品验收阶段,郭凯奇更是严格把关。他手持检测工具,眼神专注,对每一个数据都反复核对。 他的敬业精神和对质量的严格把控,赢得了业主与同事的一致赞誉。有同事评价:“郭凯奇是个工作狂,总能想出好办法解决问题。他的热情和敬业令人敬佩,有他在,我们心里踏实。”年轻施工人员也说:“郭工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愿意跟着他,为工程全力以赴。” 责任担当者 肩上是工程重担,心中是万家担当。作为一线施工管理人员,郭凯奇始终将工程关联的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安澜视为己任。 他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教育活动。在现场,他手持安全手册,认真讲解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声如洪钟:“一根安全带可能就是一条生命线!规程刻在心里,才不犯糊涂!”定期实操演练,让安全规程从纸面落地生根。 有一次,附近村民找到郭凯奇,焦急地说:“郭工,听说施工可能会影响我们村的水源,这可怎么办?”他立刻放下手头工作,掷地有声:“您别急,我们一定会重视。马上组织检测,并采取防护措施,确保水源安全。”随后,项目部迅速行动,及时向村民反馈结果,抚平了村民的焦虑。这份设身处地的体贴,让工程纽带愈加坚韧。 奔涌青年志 昔日青涩学子,砺炼为独当一面的项目骨干。郭凯奇的足迹踏过泥泞堤坡,丈量过星辰月色,不变的,是那份从起点便燃烧的筑梦热忱与精进恒心。 他的故事,是“奋斗正青春”的嘹亮注脚,更是鄱阳项目无数建设者们于无声处听惊雷、以平凡铸就非凡的缩影。 项目临近尾声,郭凯奇即将奔赴新的岗位。傍晚,夕阳余晖为大地披上金纱。郭凯奇习惯性登上修缮一新的中洲大堤,目光缓缓掠过脚下的坚实堤岸与平静江面。被汗水浸透的安全帽下,那张棱角分明的黝黑面庞写满无言的深情。 身后,是守护已成;前方,是征途如虹。 他已准备好,再次出发。(责任编辑 兰鸥) 工作中的郭凯奇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