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身边事】“豪”情赴京雄 |
|
|
|
|
“志承时代兴雄安,赤子初心绘山河”。 雄安新区的晨曦,总先落在京雄快线的桥墩上。那些钢铁浇筑的“巨人”拔地而起,连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与这片热土的钢轨,正被建设者的双手一寸寸向前铺展。 2021年7月,刚卸下学士服的叶书豪,背着塞着笔记本的行囊站在项目部门口,远处机械的轰鸣声裹着风扑过来,他指尖攥紧了背包带。属于他的青春答卷,就从这一刻,在京雄大地的晨光里缓缓铺墨。 初入职场,于细微处见真章 计划合同部的灯,总在深夜里为叶书豪亮着。刚入职那阵,面对密密麻麻的工程量清单和复杂的造价规范,这个年轻的新员工捧着图纸敲开了前辈办公室的门:“您看这里的混凝土标号,清单和图纸标注有细微差别,是不是得再去现场核对下?”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揣着卷尺、拿着图纸就往工地跑。 正午的太阳晒得地面发烫,他蹲在钢筋堆旁,对照图纸量钢筋间距,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滴,砸在图纸上晕开小小的印子,他却浑然不觉。 “师傅,您看这批次钢筋的间距,跟设计要求差了2毫米,会不会影响结构安全?要不咱们再调整下?” 回到办公室,他把施工图纸铺在桌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每一个细节——混凝土标号、钢筋间距、土方量计算标准…… 同事路过他工位,总见他对着材料核销单皱着眉,便打趣道:“书豪哥,至于这么较真吗?”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责任,要是算错了,可能会影响项目成本,甚至耽误工期,可不能马虎。”他抬起头,眼神格外认真。 入职以来,他负责的结算文件,造价分析报告里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理有据,那些画满批注的清单、翻得卷边的规范,悄悄记录着一个职场新人的蜕变——从对着图纸犯怵,到能从容应对复杂的造价工作。 临危受命,于变局中显担当 2023年春,项目部的会议室外总围着人,大家讨论的都是同一件事:京雄快线项目合同实施范围要变更,涉及金额大,还得对接造价咨询、建设方等多个部门,谁都知道这是块“硬骨头”。 叶书豪在办公室里听着大家的议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的造价规范,突然站起身,径直走向项目经理办公室。 “经理,这个变更的事,让我试试吧!我这阵子一直在研究相关政策,也跟造价咨询的人聊过几次,说不定能行。”他语气带着年轻人的冲劲,却又透着稳重。 接下来的四个月,他的工位成了“资料站”——变更文件、往来函件堆得比电脑还高,抽屉里塞满了不同部门的联系方式。 白天,他穿梭于造价咨询、建设方和项目部之间,带着厚厚一摞资料反复沟通;夜晚,他对着电脑修改着数据,反复推敲,常常一抬头已是凌晨。 有次对接造价咨询时,对方对盾构区间的土方量提出疑问,他没争辩,只笑着说:“您放心,我明天就去隧道里核实,一定给您准确的数据。” 第二天一早,他换上工装,拿着图纸和卷尺钻进了尚未完工的隧道。隧道里又暗又潮,脚下的泥水没过脚踝,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他借着安全帽上的灯光,对照图纸在隧道壁上做标记,再用卷尺一点点丈量,走完全程时,裤腿沾满了泥浆,脸上也蹭了不少灰,可他手里的记录册却记得满满当当。 “你这又是何苦?”出来时,同事见他这副模样心疼地说。 “数据准了,心里才踏实,跟对方沟通时也有底气。”叶书豪抹了把脸上的灰,笑得特别踏实。 2023年10月底,两项变更补充协议签订成功落笔,为项目部新增合同额。 他却只是把协议仔细叠好,放进档案袋里,轻声说:“项目能顺利推进,比什么都重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配合的结果。” 精益求精,于琐碎中酿成果 2024年初,当388种材料的认质认价任务交到叶书豪手上时,这意味着要对接多个部门、比对上百份市场价目表,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成本偏差。 “这么多材料,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同事见他把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 “我已经把每种材料的规格、用途都整理好了,再跟供应商、咨询方一一核对,应该没问题。”叶书豪摇了摇头,指着桌上的表格说。 那段时间,他的微信聊天记录里,最多的就是跟造价咨询方的对话。 有次为了确认一种特殊管材的价格,他连着三天给不同地区的供应商打电话,从材质、运输成本问到安装要求,连供应商都笑着说:“小伙子,你比我们还了解这管材!” “这管材要是定价低了,材料采购成本会倒挂,我得多问几句才放心。”每次面对供应商提交的报价单,他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多问一句、多核一遍,守住的不只是成本,更是项目建设的‘生命线’。”叶书豪默默地打开办公桌的抽屉,里面整齐码放着388份材料认价单,每份单子上都有他的批注和核实记录。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叶书豪淡定地说。 青春作答,于成长中谋长远 叶书豪的书架上,有本《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书脊都被翻得脱了胶,扉页上写着一行小字:“造价不是死算数字。”他常跟新人说这句话,自己也一直这么做。 业余时间,他总往工地跑,跟着施工师傅学看施工流程,有时候还会帮着搭把手。 渐渐地,同事们遇到造价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有新人问他:“书豪哥,怎么才能把造价算得又准又快啊?” 他总会把自己翻旧的规范递过去,笑着说:“没有捷径,多学、多问、多去现场,把技术和管理都弄懂了,自然就能算得准、控得好。” 如今,那个曾经需要前辈带教的新人,早已成了大家口中“问不倒的活规范”。 2024 年底,京雄快线的钢轨即将贯通。叶书豪站在工地上,望着延伸向远方的轨道,风拂过他的衣角,他突然想起刚入职时的模样——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会在这片土地上,用一个个数字、一份份文件,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有人问他,会不会觉得造价工作枯燥?他却摇头,手指轻轻拂过身边的钢轨:“你看这钢轨,每一寸都需要精准的造价计算来保障;这桥墩,每一方混凝土都得算好成本。能参与到京雄快线的建设里,用自己的专业守护项目效益,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夕阳西下,京雄快线的桥墩被染成温暖的金色。叶书豪从包里拿出笔记本,写下新的工作计划,和过去的每一天一样。而那条延伸的钢轨,也正载着他的青春与梦想,奔向更远的未来。(责任编辑 黄琪) 现场材料核销 |
|
|
|
| 【打印】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