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60年】校门内外四十年 |
|
|
|
最近总是在做两个梦。 一个梦是40年前的9月,我背着简单的行李,踏入那扇挂着“水电七局技工学校”牌匾的大门。另一个梦是大家都在捆扎行李,准备离开学校到工地实习,而我突然听到留校通知,呆呆地看着我的行李,不知所措。 刚进那扇门后,等待我的不仅是课堂书声,更是实训车间里机油与钢铁气息的独特芬芳。多年后,当我留校任教,又站在这道门边迎来一批批新生时,才渐渐明白:原来我与这所学校,早已被同一炉钢火熔炼在一起,难分彼此。 那时的校园没有现在光鲜明亮,有的只是一幢综合楼和食堂,宿舍楼还只是半成品,学习、住宿都在综合楼里,校园路面还都是碎石瓦砾,我们亲手种下的一棵棵松树,现已长成参天大树,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一批批的学子的成长历程。 刘老师曾带过的班级 那时的实训车间,没有如今这般精密光亮的数控设备。仅凭一台台普通车床,我们师生们亲手打磨的工件,却仿佛有了生命——汗水滴落于锉刀上,意志则凝聚于每个精准的尺寸里。老车间里回荡的金属碰撞声,是少年们懵懂的梦想与钢铁最初的对话。 学校成为高级技工学校时,我承担了学校的第一届高级工班的班主任工作,也是我工作以来所带的第12个班的班主任,我把憧憬和向往带给学生,研究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融合方法,让他们都能带着对高技术人才的自豪去学习进取,实现自我的价值。 学校成为技师学院的历程,也恰是我个人成长的年轮。 当学校引进第一台数控机床时,我作为年轻教师,心中除了新奇也悄然涌起一股压力。白天教学,夜晚独自留在车间,摸着冰凉的屏幕,翻着厚重的编程手册,手指在键盘上笨拙地敲打。 当第一个程序终于驱动机床切割出完美弧线时间,我额上汗水滑落,心里却像被点亮了一盏明灯——原来跨越自己的边界,正是为了拓宽学生未来的边界。 我担任专业负责人,承担学校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和专业高技能基地建设的那些年,学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不分上班下班、白天晚上的围绕学校的建设发展,编写无数的基础文件材料,编定教材、教学大纲,2014年主编、主审且参编的教材《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在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实习工厂厂房 当“产教融合”成为我们专业建设新的方向时,我带领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反复打磨教学实施方案,构建起一个个真实的生产性实训项目。有时为了一个项目细节,我们讨论至深夜;当学生们最终在实训室里生产出合格产品时,年轻脸庞上绽放的光彩,是岁月赠予我最珍贵的勋章。那光,照亮了职教人前行的路,也映照出产业与教育血脉相通的未来图景。 四十年光影流转,如今我缓步走在校园里,目光抚过崭新的智慧教室、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那些轰鸣运转的机器,明亮宽敞的教师办公室,正是当年我们那群满手油污的少年梦中遥望的星辰。 楼宇之间,我仿佛还能看见自己初登讲台时那略显局促的身影,看见伏案编写课程大纲时紧锁的眉头,看见送别毕业学子时欣慰与不舍交织的目光…… 学校的一砖一瓦里,都沉淀着无数职教人共同的青春与汗水。下个月我将离开这三尺讲台,但精神早已铸入校园的筋骨之中。 技师学院如一把永不卷刃的刀具,在时代洪流中砥砺前行,而每个曾在此淬炼过的灵魂,都是那把刀上的一道微芒。我们曾以青春与热忱为炉,以岁月为锤,锻打出了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钢火”。 当新一批学子在实训车间里俯身于崭新设备之上时,那专注的眼神,便是职教事业最坚韧的传承。每一次钻孔,每一次车削,每一行代码,每一次焊接的火花,都是我们曾经燃烧过的生命。(责任编辑 黄琪) 实训车间 |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