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叶巴滩大坝“登高”记

发布日期:2024-05-21   信息来源:叶巴滩项目   作者:邱越   字号:[ ]

国内在建最高双曲拱坝水电站——叶巴滩大坝浇筑突破100万立方米,再度刷屏,获赞无数。

放眼望去,川藏高原的群山环抱中,金沙江水穿山破壁成万千形态,一座高达121米,形似宫楼殿宇的高原拱坝,横跨四川和西藏,矗立眼前。2000余名建设者,近600台套机械设备,鏖战正酣……

以“智”增效

叶巴滩水电站是国家“十四五”重点建设的清洁能源基地——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内容,也是金沙江上游川藏段国家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的重要项目。

中国电建水电七局承建的大坝工程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17米,混凝土浇筑总量251万立方米。“工程所在地长冬无夏短春秋,雪稀风大降水少,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3.5摄氏度,全年气温变幅超过20摄氏度的有166天。”项目副总工程师、工程技术部主任米元桃介绍道。

如何对大坝混凝土施工的进度、质量、安全进行精细化、全过程的实时智能监控与管理,是制约工程建设的重难点,也是参建各方关注的焦点。

项目部深知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高寒高海拔区数字孪生高拱坝建造与管理关键技术专题研究,构建智慧大坝系统,为工程建设插上“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翅膀。

面对高海拔、温度日变幅大、大风影响时间长、超长低温季节连续施工、工期紧张等复杂筑坝约束,项目部对“症”下药,运用BIM、物联网、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通过自动采集、无线传输、数据挖掘等方法,结合现场实际,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实现计算机辅助施工规划编制,混凝土浇筑作业、缆机运行、施工资源组织的调度优化,为大坝混凝土连续施工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大坝自2022年8月31日首仓混凝土浇筑以来,单班最高峰达2884.5立方米,单日浇筑量超5200立方米,单月最高浇筑量为9.2万立方米。
数字孪生大坝系统界面

以“智”控温

“拱坝整体厚度较薄,一旦出现裂缝将不可逆。”工程技术部副主任丁钇表示。大坝浇筑采用中热水泥,发热量相对较大,温控要求严格。为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项目部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大坝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为大坝建造穿上智能“T恤”。

系统以大体积混凝土防裂为根本目的,运用AI、大数据、数值仿真、自动控制等技术手段,实现施工和温控信息实时采集、温控信息实时传输、温控信息自动管理、开裂风险实时预警等温控施工动态智能监测、分析与控制。

“智能温控系统就像贴心的‘家庭医生’,能够随时精准测控大坝‘体温’。”温控中心主任李建武说。

通过在浇筑过程中模板内埋设冷却水管、温度计,坝后栈桥设置智能测控级配电箱、测控单元、水管流量测控装置、水温水压传感器等智能装置,能够实现混凝土温度的实时监测、智能仓面小环境控制、智能通水冷却全时空调控、智能保温预警和决策,形成大坝混凝土从原材料、生产、运输、浇筑、温度监测、冷却通水到保护养护的“一条龙”智能监控,全面防止裂缝的产生。

目前,大坝混凝土已连续浇筑20余个月,顺利度过2个冬季低温期混凝土连续浇筑,未发现温度裂缝,正向着“建无缝大坝、创精品工程”的建设目标坚实迈进。

以“智”保安

施工现场场地有限、人员设备大量集中交叉、平行作业频繁,安全风险极为突出,每次吊装、人员高空作业,无异于“刀尖上”的芭蕾。

为保障现场安全生产,规范施工作业,项目部在现场重点部位或主要区域,安装若干高清摄像头,形成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天眼”,对施工区域进行监控。

现场大型吊装设备体型庞大、作业范围广、盲区多,如何让这些“钢铁巨兽”有序运行,减少相互干扰,实现协调作业,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因地制宜,建立一套大型设备安全监测自动化止停系统,让“巨兽”乖乖听话。

系统采用最新的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技术开发设计,对进入检测区的物体主动探测且高清可视,就像“现场直播”。传感器向主控室发出报警信息,操作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避让;或者提供控制信号直接对吊装设备发出指令,设定的参数给出控制信号,控制吊装设备到慢速运行状态,最后到停止运行。该系统现已广泛应用于现场缆机、门塔机、汽车吊的操作运行之中。

两套系统的使用,不仅规范了现场管理作业人员的行为、材料的堆放、机械设备的运行,极大地提升了现场的施工形象与安全生产效率,还最大程度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确保项目、人员财产与安全。

叶巴滩项目部采用“智能+”的工作模式,将智能化同工程实际相结合,不仅让“小叶”茁壮成长,也让项目生产、安全、管理工作更透明、更快捷、更高效。


现场形象面貌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