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身边事】“钇”往无前 | |
| |
在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海拔3185米的叶巴滩水电站,有这样一位青年,辛勤耕耘5年,从初出茅庐的“小白”蜕变成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他叫丁钇,身形精瘦,常穿一件蓝黑色工装,面庞清瘦,高挺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透露几分儒雅与睿智。走起路来步伐轻盈,工作时雷厉风行。犹如一棵坚韧的小树苗,在叶巴滩生根发芽、汲取养分、茁壮成长,伴着大坝逐渐长高。
初出茅庐 无畏启程 “以感恩之心待人,以平常之心待事,以进取之心工作。”是他的座右铭。 2019年7月23日,丁钇带着满腔热血和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踏上前往叶巴滩水电站的漫漫征途。 “回想那天,记忆犹新,一路上阳光明媚,但寒意很重,跋涉了两天才到达项目上。”他清晰记得,耳畔循环播放着《我要去西藏》。这首,却恰恰映照了现实,预示着他即将踏上一段翻山越岭、跋涉无限远的旅程。 彼时的叶巴滩水电站,环境艰苦异常。简陋的棚建房是他们的住所,洗澡只能在漏风的小棚子,上厕所甚至要跑两里路。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他产生了极大的落差,但他深知:“水电工程是百年大计,建设一方工程,造福一方百姓。”大家皆言建设难,他沿歧路上高山,不破不还! 2019年,大坝开口线开挖,右岸需沿着“之”字形爬梯艰难爬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丁钇开启“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穿梭于现场、宿舍和食堂之间,平均每天2万步左右。 在现场,他从来不让自己闲着,凭着那股子钻劲儿,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内化并不断转化,不断成长。前辈对他赞誉有加:“这小伙子眼里有活心里有货,肯钻研、肯吃苦、肯担当,善作为。” 面对“成长的烦恼”,丁钇摒弃消极心态,永葆“闯”的精神,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解出“无解之解”,作出“无问之答”,努力探寻问题的答案。他常常带着目的观察现场作业,思考每一个操作背后的意义,计混凝土吊罐时长、卸料时长,这种从‘小事、小节、小心’做起,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让他在工程领域不断积累经验。 渐入佳境 稳扎稳打 在丁钇的职场修炼之路上,他遇到了良师郑祥。 郑祥不仅为他制定了详细的职业规划,还以自己的座右铭“少说漂亮话,多干漂亮事”来鼓舞他。 在师父的指引下,丁钇严格要求自己,沉下心来搞技术,多听、多学、多看、多思、多总结。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奋,逐渐在重大任务、重大挑战前展现出了冲锋在前的胆气和应急处突的能力。 2020年,俄德西沟突发泥石流,大型机械设备被掩埋。 在这个危急时刻,丁钇积极辅助进行影像资料收集、帮助人员撤离、加班连夜做应急方案。泥石流过后,他又积极参与到源头勘测、转运和清洗设备的工作中,以保证施工进度。 出色表现得到项目经理刘昕鑫的高度评价:“丁钇这小伙子,非常不错,有很高的悟性,工作很有条理,能快速找到应对风险、破解难题的方式方法。” 叶巴滩项目自开工以来,遭遇了2次堰塞湖、3年疫情、404火灾等诸多不可抗力因素,开挖工期滞后一年。 面对困境,丁钇深知技术先行的重要性。他积极与杨房沟水电站、白鹤滩等类似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合作,提前3个月精心编制转序准备工作清单。 在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下,2022年8月底,项目顺利转序。这一重要节点的达成,不仅是大坝建设的阶段性胜利,更坚定了丁钇投身大坝工程建设的决心与信心。曾经内敛少言的他,要求自己走出去,背挺直一点,脸皮厚一点,勇敢一点。积极走出去,主动与各参建单位和后方交流学习。他深知,只有打破沟通壁垒,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工程进展。 独当一面 精进不息 一路走来,他从公司“优秀新员工”,到一分局“先进个人”,也从技术岗转到管理岗。被大家称为“技术小专家”。主要从事技术服务、整个大坝管理、右岸边坡开挖、分局业务对接、科研系统、结算等事务。 面对同事们“小专家”的称呼,他更加谦逊和勤奋。在他看来,学无止境,自己学得还不深,还不精。 针对叶巴滩高拱坝施工中面临的高海拔、温度日变幅大、大风影响时间长、超长低温季节连续施工及工期紧张等一系列难题,丁钇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研发工作。 他全过程参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成果总结等环节。在领导的悉心指导下,丁钇助力完成7项专利的申请、6篇学术论文的撰写以及2项施工工法的编制与申报。这些成果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赞誉,更为他们团队在科研领域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丁钇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还非常注重团队的培养和沟通。 “大家要多交流、多学习、多沉淀”成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对于性格内向的团队成员,他鼓励他们,在监理、设计院讲述图纸问题和基本情况,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对技术方案的理解。 丁钇的故事还在继续,曾经的那颗稚嫩的小树苗,在叶巴滩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沃土上,日益枝繁叶茂,沐浴阳光。他更是以“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为优化技术方案,提高项目效益,铆足干劲向前进。(责任编辑 黄琪)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