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重点报道

【特别报道】致敬柯拉“追光者”

发布日期:2023-03-29   信息来源:成水公司   作者:罗飞   字号:[ ]

三月的成都春风拂面,草长莺飞,到处散发出春的气息。

3月21日一早,成水公司慰问组一行从成都温江出发,一路向西,目的地——柯拉光伏项目部。

沿途风景美不胜收,但对于有高原反应的笔者来说,既兴奋又有一丝畏惧。在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康巴第一关”折多山时,绵延在十几公里的车龙里缓行,随着海拔的升高和气温的降低,开始出现头晕、胸闷,已无暇顾及美景。

由于318国道提质改造,一路走走停停,直到下午5:00多才到达雅江县城。慰问组决定稍作休整,第二天再到项目。

海拔4600米的“初”体验

3月22日11:00,经过3小时的“爬山”车程,一行人来到柯拉光伏一期工程II标项目现场。

4600米海拔,空气十分稀薄,氧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50%,紫外线辐射却高出90%,每天6至7级的大风,瞬时风力达8至9级,十分不适合人类活动和居住。

“赶紧把衣服拉链拉上,帽子戴好,走路慢一点,说话慢一点……”刚一下车,项目部的同事就把防风头套帽子递到我们的手上,叮嘱赶紧戴上。

虽然阳光很强烈,但体感温度感觉只有5度左右,迎面吹来的风刺骨的疼,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走了几十步就累得气喘吁吁。

来到升压站工点,几十名工人正在进行升压站装修和设备吊装。风刮得越来越大,和着黄沙,“全副武装”的工人们只露出双手和两只眼睛,憋着一股劲儿干活。

1100余名工人分布在6000余亩的作业范围内,有的负责支架安装,有的进行材料转运,有的安装光伏板……平均一名工人分布在近6亩地的作业范围内,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配合施工。

在一处平单轴安装工点,工人们正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迎着风沙吃午饭。据项目部的同事介绍,目前项目部正全力以赴抢抓进度,所有工人中午都在工地吃饭。

高原上的“追光者”

柯拉光伏电站是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一期工程II标施工海拔在4400米至4600米。自去年9月跑步进场以来,项目部克服高寒高海拔、大风暴雪、缺氧造成的人员设备降效、施工区域分散、有效施工工期紧等诸多困难,精心组织施工,目前已进入项目建设的加速冲刺阶段。

站在4600米的山顶,仿佛伸手就能摸到太阳,于是柯拉建设者们又被亲切地称为“追光者”。而这些“追光者”初到柯拉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正常睡眠和顺畅的呼吸几乎是“奢侈品”,他们都是靠着信念坚持留了下来。

“从开工到现在,我为2600余名工人开展进场安全教育,但现在只有1100人,很多人来了不适应又走了,几乎每天都有人退场,流失率超过50%。”项目安全总监王远勋说道。

“基本上第一个星期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迷迷糊糊的天就亮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瘦了将近20斤。”

“我是第一批来柯拉的,到现在基本适应了,但晚上还是休息不好,睡一两个小时就要醒一次。”

“这个地方减肥挺有效果的,我每天比原来吃得还多,结果还瘦了几斤,每天不用运动都能减肥。”几位同事讲了自己的感受。

“追光者”们除了要克服高反以外,还要面对极寒冰冻、人员设备降效、大风暴雪等诸多困难。

“柯拉的冬季气温夜间零下25度左右,施工工区昼夜温差达到30度,冻土暗冰遍布,人员和机械降效加重。在混凝土浇筑后,我们要给它进行薄膜、棉被、防尘布、电热取暖器等5层的保温。面对机器降效严重,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给它加压加氧。工人们在这里干活也要比平原要慢三分之一,我们就加大人员配置……”项目负责人李健详细讲述了如何带领团队一一攻关难题。

还在吃着中午饭,窗外已下起了米粒大的“雪弹子”。

“这个地方下雪弹子是常事,今天算小的了,有的时候下豌豆粒大小,甚至还下过花生米大小,砸在人身上生疼……”王远勋讲道。

 吃过午饭,稍作休息,慰问组来到升压站工点开展“心系柯拉,情满高原”活动。

 下午的风力比上午还大了一些,吹在脸上如刀割一样,甚至呼吸都感觉困难。在这呼啸的风中,几个领到水果的工人和着风沙高兴地啃了起来。“水果太甜咯!谢谢七局,我们一定把活干好!”在他们的身后,升压站三层小楼已初具规模。

由于项目正处于加速冲刺阶段,春节以后,成水公司抽调了很多人来支援项目建设。在这艰苦环境中,他们乐观自信,甘于奉献;在困难面前,勇于拼搏,享受喜悦。

致敬柯拉“追光者”!(责任编辑 朱隐)


施工现场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